并购并不全是“富了银行 害了企业”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5-02-17 00:32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关于并购,目前存在两种论调,一种是研究人士认为富了银行,害了企业;一种是认为并购可以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事实上,更多的案例似乎倾向于前一种论调。
    
     在联想宣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消息的第二天,联想股票跌3%,此后一路走低,一个半月内缩水20%以上,同期恒指只降不到5%;而IBM股票第二天升1.4%,并在2004年12月份基本稳步走高,只是在2004年12月30日公布年报之后才逐步下跌,至今跌6%,同期道琼斯指数跌2%。
    
     一些价值投资者对通过并购来促进自身成长的方式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一、这样的成长可能代价过高,得不偿失;二、这样的公司需要整合成一家新公司,有可能会犯损害股东利益的重大错误。
    
     价值投资者分析,由于组织内成员的非正式权力,以及重组中会出现的固有的机能不良如效率低下、质量不佳、责任推委、隐含成本、产能闲置等,导致太多的公司都在合并后的整合过程中艰难跋涉,最终以经营失败而收场。
    
     惠普2001年和康柏的合并,使惠普股价从30美元以上的价格掉到19美元,到现在还是20美元(同期道琼斯指数基本没变),其市场价值远没有恢复到合并前的水平。股东价值没有增长,说明其并购效果并不如当初管理层所描绘的那样理想。今年2月惠普董事会决定辞退其CEO卡莉,也是缘起于此。
    
     《全球财经观察》对被并购的海外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在大规模的并购中,相关行业借此获得巨大发展,但并购的动机并不代表并购结果,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尚未普遍获得完美的结果。对于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海内外的普遍的评价是“豪赌”。另一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在目前资本市场上,并购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普遍价值的上升,因此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普兰德分析:目前并购是富了银行,害了企业。
    
     相对于第一种论调,第二种言论目前还缺少有力的案例来证明。
    
     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国内企业必须拥有全球的销售网络和核心技术。通过海外兼并“走出去”,其重要性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尤其在制造业,中国企业总体而言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也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但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为了得到先进技术专利,或为了加速树立品牌,为了建立全球销售网络,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可以考虑有选择性的跨境收购,或在单项或多个业务领域,在本土市场或海外市场建立互补互利的合资合作与联盟。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上海外“并购”之路,2004年中国已超过韩国成为亚洲第二大收购合并市场,跨国收购合并所涉及的金额己是2003年的3倍,若以交易数目来计算,中国在亚洲市场中更是排名第一。跨国收购合并(包括境外收购)数目已占2004年整体交易的56%。
    
     虽然目前几乎还没有看到并购取得非常成功的案例,但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仍然会越来越多。这些国内企业将更多地采用合资公司的方式而不是全方位的收购,这样中外双方就能共同承担新公司的责任,相对减少并购的风险。
    
    

欢迎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欢迎您的建议或批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