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来源:赢周刊 作者: 时间:2002-12-31 17:08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发动机。目前,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4位,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12月14~15日,在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能否把握好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左右中国经济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经取代初级产品,占到了85%以上的比重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中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组装加工基地向全面的制造业基地转变,在一些行业中,中国制造业甚至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同行业竞争的实力。
    
      

深化制造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而且中国税收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不仅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可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制造业都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支柱。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制造业大国逐步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说,被称为整个制造业母机的装备工业,在中国还十分落后,而且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目前,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0%多一些,但与此同时,国内市场急需的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性产品每年却要大量进口。现在,中国化纤制造设备进口量占国内市场需要的80%以上;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等设备进口量占国内市场需求的70%以上。
    
      可以说,没有装备制造业,很难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很难有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朱之鑫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在90年代中后期也掀起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潮。但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产业定位不宜过度超前。
    
      从某个角度看,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身意义更为重大。一方面,应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吸纳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也为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只有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朱之鑫强调,促使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是提高中国制造业中体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仅就专业化配套的角度而言,大型企业的发展往往可以拉动中小企业投资空间的扩大,同时,中小企业本身的这种专业化配套服务对于大型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极大的意义。
    
      一些大型的跨国制造企业,如丰田、福特、索尼等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进行配套服务。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相对灵活,技术创新动力较强,往往能够成为大型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来源。
    
      另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小企业对吸纳劳动力有特别的价值。因此,应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未来20年,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结构的提升应以制造业为基础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认为,依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自身所具备的潜力,中国必将会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对于这一判断,部分国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太低级,产品附加值不高,应该提升产业结构,在高科技、产品品牌、金融行业多下功夫。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则认为,中国在未来成为科技大国、品牌大国、或者金融大国,与成为制造业大国并不相悖。
    
      樊刚认为,理解制造业,首先要理解中国制造业的复杂性。中国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以贫穷落后为基本形态的发展中国家问题,二是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逐步解决的。中国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地增长,还要解决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2002年,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出口的基础性行业。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果不成为制造业大国,很难相信它能成为科技大国。制造业是科研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制造业的成长进程中,科研也会向它逐步靠拢。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都是先把制造环节放到中国,研发部门也随后进入,正说明两者相辅相成,科研也需要制造业对它的推动。
    
      樊刚说,制造业是运用使用技术的过程,是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忽视制造业兴旺发达的必然性,片面强调科学技术,这对优化资源的配置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樊刚坦言,在国际市场缺乏营销能力,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特点。而我们现实的优势是本土优势,国内企业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更要关注并做好国内市场。
    
      樊刚提醒企业家们,不能小看了自己的制造业,对企业而言,所谓竞争力到最后就是能否挣钱。他说,浙江义乌是中国小商品交易最发达的地方,去年阿富汗国内爆发战争,仍旧有几十个阿富汗商人驻守在义乌做生意。樊刚说,连阿富汗人都买得起的产品,一定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