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韩第:重新思索成功的价值
来源:东方企业家 作者: 时间:2003-02-14 17:31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2002年12月,英国当代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Charles Handy)接受了笔者的专访。结束之前,我赶紧追问他最近在看些什么书。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书,”韩第停顿了一下,“我不喜欢阅读小说。我只对真实的人感到兴趣。”
真实世界中,人的命运和愿景,一直是韩第长期关注的议题。
阅读韩第的一系列著作,可以清楚感受到其中逐渐增强的“人味”。过去,他重视的是组织内部的运作和管理;后来,他的焦点开始转移到组织中个人的定位和出路;最近,韩第的研究更贴近了个人,特别是独立工作者。他创作力惊人,除了和妻子——摄影家伊莉莎白合著了《当代炼金士》和《再创造的生命:六十岁女性之歌》,还完成了这本极具传记色彩的《大象与跳蚤》。
这样的转变,正好呼应了韩第自身的生命历程。
从“大象”走向“跳蚤”
来自爱尔兰牧师家庭、牛津大学毕业的韩第,曾经远赴新加坡,在知名的壳牌(Shell)石油公司做了十年的专业经理人。后来转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企管硕士,回到英国,又参与了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创校事务。长期在组织内工作的经验,让韩第清楚了解组织运作的各种限制和问题,同时也开始思索工作的价值和目的。
父亲的过世,给韩第带来极大的冲击。当时他在伦敦商学院担任教授,春风得意。在他心中,父亲一直就是乡间教区一名单纯的牧师。当他抱着光耀门楣的心理,参加父亲的葬礼时,却发现前来为父亲送行的人群大排长龙,甚至需要动用警力来维持秩序。
醒悟,如同一束纤细的阳光,却能穿过浓密的云层,直达他的内心:“我心想,谁会含泪来参加我的葬礼呢?成功的意义是什么?谁比较成功?我,还是父亲?”
于是,在49岁那一年,韩第辞去工作,选择当一只“跳蚤”,跳出组织的框架,跳进自己掌控的独立工作形态,而且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我不叫它失业,我称它是‘工作组合\’(going portfolio)。”
“工作组合”这个概念,就像是毕加索的画,把一个人不同的面向,全放进一个平面上。韩第认为,人的一生所要承担的工作,可以细腻分割成四种类型,除了维持生计的有偿工作,还包括家庭工作、奉献性工作、终身学习工作。选择当一名独立工作者,也就是“跳蚤”,目的在于追求这四种类型工作的平衡,建构多元和立体的工作面向。
相对于“跳蚤”,组织和企业则成了“大象”。韩第透视企业购并和集团扩展的趋势,他预言,“大象”们面临未来多变的世界,为了让庞大的身躯跟得上知识经济的高速运转,除了在结构上进行调整(韩第建议采取“联邦”形态,还要懂得和“跳蚤”们携手合作,把创意和效率带进企业的运作。)
“本世纪新趋势,是企业组织产生改变,愈来愈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独立工作者或小组织,”韩第在接受专访时强调。
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投票选出“十大管理名师”,韩第当选为第二名,仅次于彼得·杜拉克。身列世界级的管理大师,韩第身上就是多了一股“人味”。
这“人味”,则来自韩第心中温和、理性、热情的理想主义。
在韩第眼中,他所眺望的未来愿景,是大象与跳蚤和谐共处,既能提升个人品质,又能协助企业营利。他不认为人类如同《僧侣与谜语》所描述的那样贪婪和残酷。韩第也始终不赞同知名政经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中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宿命理论。
韩第就像他所心仪的15世纪哲学家费奇诺(Marsilio Ficino),坚信人类的灵魂就是最伟大的内在自我。“韩第一切的论述分析背后,总是饱含深度的人文关怀热情,”评论家南方朔指出。
作为一名“跳蚤”,韩第的优势在于创意。他总是能用鲜明的意向来讨论抽象的组织议题。甜圈、酢浆草、希腊神话的神祗、剧作家契诃夫的《樱桃园》,都是他点石成金的例子。管理学者徐木兰称赞韩第“利用创造性的颠倒思考法,来重新思考熟悉的事物,以释放新的活力。”因此“阅读韩第的论著,是一场又一场轻松而愉悦的旅程。”
人类的最新挑战,就是自己
受到摄影师夫人伊莉莎白(同时也是他的经纪人)的影响,韩第甚至能从当代艺术寻找灵感。
他从雕塑家奚尔(Judith Shea)的作品“无言”发出感想,省思人类在组织中,是否变成一件有名无实的“中空雨衣”。
英国现代艺术家怀特德(Rachel Whiteread)的石膏模制作品,将“空间”转化成“实体”。这种“见他人所未见”的巧思,在韩第眼中,最能代表“跳蚤”所需要的“第三只眼”。
至于韩第提出的“工作组合”概念,显然受到了艺术家汉克尼(David Hockney)的启发。(汉克尼的摄影作品是以拼贴方式,把人物的不同面向呈现在同一个空间中。)
2002年12月初,韩第和夫人为了新书《大象与跳蚤》中文版的发行,应邀到台湾进行访问和演讲。面对台湾的读者,韩第不谈太多的理论,也不特别强调数据和图表。他只是展示一幅接着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照片,娓娓诉说个人在迎向未来时,该如何通过金钱、工作、生活、梦想等各方面的整体反省,重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的下一个挑战,就是自己,”韩第以肯定的语气宣布。
中文版的《大象与跳蚤》封面采用韩第夫人为他拍的肖像。照片中,韩第披着风衣,眺望远方,手上揣着一把钥匙,令人联想起英国小说家葛兰姆·葛林(Graham Greene)所说的:“总有那么一个时候,某扇门会打开,让未来进来。”
Q: 目前全球许多地方面临严重的经济萧条,失业率攀高。许多人对于工作失去了安全感,对雇主,甚至对政府,也都失去了信任。在这样的时机下,你会鼓励人们走向“工作组合”(going portfolio)吗?或是索性离开“大象”(组织),当一名“跳蚤”(独立工作者)?
A: 我记得当我儿子从学校毕业时,我告诉他:“接下来5年,你不用急着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他一脸惊讶,但是我又加了一句:“你不用找正式的工作,但是你还是一样要工作。”我所谓的工作,代表的是去做你喜爱,而且觉得有价值的事,这当然包括了学习,和社会回馈的工作。
经济的不景气,或许正好可以让人们去检视自己的工作。可以趁这个时机,多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或是累积不同的事务经验。因为每个企业负责人在求才时,他一定会考虑两件事:“你能做什么?”“你做过什么?”而“工作组合”这个概念,能够帮助你在困境中经营你的工作实力。
至于是否离开组织,变成一名跳蚤,则要看整个社会有没有一套完整的经纪人制度,帮助跳蚤们制定工作价格、推销自己。据我的了解,目前很多地方的经纪人制度并不是很成熟,跳蚤的处境会比较辛苦。
Q: 依据你的预测,未来是由“大象”和“跳蚤”合作的世界。届时,组织领导人该扮演什么角色?他要如何留住组织里企图变成“跳蚤”的人才?
A: 未来的组织领导人将扮演着资源整合和精神领袖的角色,他能够针对工作事务,提出清楚的定位和信念,并在组织的运作中,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受益,而不只是由持股人独享利润。
要怎么留住人才?我相信,还是会有相当多人喜爱权力,所以权力和高薪,始终能将一些人才留在组织中。至于配股,我持保留态度,因为股价的波动太不稳定。无论如何,整个社会还是得靠很多“大象”来维持运作,比方说,我能出版著作,就是拜“大象”所赐(笑)。
Q: “大象”该如何跟“跳蚤”来合作?“跳蚤”又该抱持什么态度来和“大象”打交道?
A: 我曾经在书中指出,未来的办公室就像是一家“俱乐部”(club)。而“跳蚤”就像是这家俱乐部的会员。“跳蚤”们能够使用这家俱乐部的某些资源,比方说,办公室设备,或是相关的数据库。“跳蚤”们也会常常进出这些俱乐部,和组织里的成员、其他“跳蚤”进行沟通、互动。毕竟,人与人之间要合作,只靠电子邮件来合作,还是不够。这是我理想中,“大象”和“跳蚤”之间最好的合作模式,不过我得承认,目前这种模式还未付诸实现。
目前“大象”和“跳蚤”的关系,主要还是建立在合约上,看你每一次合作的状况,来决定下一次合作的可能。所以任何一方想要继续合作下去,就得在这一次的合作上,把事情做好。
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Q: 这个时代强调学习带来竞争力,身为“跳蚤”,你如何经营自己的竞争力?
A: 选择做一名“跳蚤”,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自己不是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一直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我自己为例,除了读书,我会定期阅读学报、参加研讨会。我也很喜欢借一些演讲机会,到各地看看,亲身接触当地的人事物。
我还学习网页设计,就是自己买参考书来研究,无师自通。我想,要当一名“跳蚤”,你真的不能让自己落伍。
Q: 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想请你谈一谈教育的议题。如果,未来的社会要走向“大象”和“跳蚤”的社会,你认为教育该如何为未来准备人才?政府和老师的角色又是什么?
A: 首先我要提出一点,我们一般谈到的教育,是指学校提供的正统教育,但是教育的层次还包括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容忽视。
就学校教育这一方面,我认为过去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教育,要把最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习”。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可能在毕业后没多久就忘记了,真正实惠的是学习的能力。比方说,学习如何在外国街道上迷路时还能找到出路,或是学习在宴会上和陌生人打交道。
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学生时代,而是在他们毕业以后。我记得,曾经有人把日本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同年龄的英国学生来做比较,日本学生的数学优于英国学生。但是我就想问:出了校门后,这些日本学生的数学仍然胜过英国学生吗?
至于政府的角色,我倾向让政府办事愈少愈好,他们主要的角色在确认方向,以及制定严谨的检验机制。
老师的
上一篇:华人家族企业表现出非家族化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