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圈人”缩水看人才的管理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02-09-14 23:00

     编者引言:人才的管理,被很多有眼光的企业管理者视为生命。因为这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已经被各行业不同时期企业的沉沉浮浮所验证。
     在我国的IT业界,华为绝对是一个很闪亮的品牌。每年几百个亿的收入足见他在产业中的位置。他的技术和成果曾经和正在引领着业界的潮流。而且,在业内,华为的人才战略也是十分夺目。每年的人才争夺战中,华为总要大出风头。恨不能将所有的高素质人才网到旗下。事实上,华为的“圈人”战果实在是不错。用高薪吸引人才一般是比较有效的。以至,有人感叹华为集聚了全中国最好的工程师。
     但实际上,华为的人才招揽和人才管理存在一定的脱节。有很大的人才浪费,有人说,在华为,看门的可能都是硕士生。这大概是玩笑。但一般的接线生是本科生确实是事实。还有在新员工的培训,员工的晋升和锻炼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华为的管理者说,华为的家大业大,多招点人是和业务发展成正比,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人才的管理而造成浪费,又在大力招人。一定会造成恶性循环。
     今年,华为只招了800人,是往年的五分之一。人才管理的问题已经很清晰的摆在了人们面前。
 
     
    

大肆圈人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华为的“圈人”历史,始于1996年华为进入大发展阶段后。在每年的三月份前后,华为便会启动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不惜重金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主要媒体上大做广告,开辟招聘专场,数以千计地广招各路高手。
    
     华为在过去的六年里,至少每年都会从全国高校招1000至2000人。而在去年达到最高峰,据称有六七千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
    
    
高薪留人

    
      华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其“有竞争力的待遇”。华为提供给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待遇的确很丰厚,在2000年南开大学招聘时,华为的承诺是“月薪不低于4500元”。
    
     早在发展初期,华为便有在企业内部执行分红制度,像上述的那位工程师的级别,当时在华为一年的红利大概可以在5—8万元左右。传闻创办港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前华为副总李一男,离开华为时分得了1000多万元。这个制度一直执行到去年才改为内部股份制。
    
     一位在中国移动的朋友告诉记者另一个故事:他的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被华为相中了,开出了40万的年薪来挖他,结果这位工程师到位之后,华为发现他的价值远大于当初所说的价格,于是立马将其年薪长到了50万。
    
     一位摩托罗拉的员工表示:“摩托罗拉要挖华为的人很难,可华为要挖我们的人就容易多了。”相信薪水待遇应该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
    
    
管理出现危机

    
     今年,华为终于降低了“人才需求”,在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底的时候,华为仅仅录用了20余个研究生,与去年的150余名相距甚远。据了解,今年华为总的招聘人数不过800人左右。
    
     至于原因,有人分析是由于华为内部已经存在着人才浪费的情况。某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位分析员提出疑问:“根据华为现在的规模与现状,每年招二三千人,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浪费的。”
    
     一位曾在华为研发部门任职的工程师向记者介绍,在华为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大材小用,像1996、1997年前后招进来了一批大学文科类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有相当多一部分后来做的是秘书的工作,当时连前台接线员用的都是本科生。
    
       第二个主要体现在销售与技服部门,华为刚起步的时候为了打开市场,采取的是“遍地开花”的策略,在全国各县都放一定数量的销售人员,一呆就是两三年,什么事不用操心,只管某个项目签回来。同样的,技术支持人员也一样“遍地开花”。据媒体报道,当年在黑龙江,华为就派出200多人常年驻守,而身为跨国公司的爱立信只有三四个人。
    
      第三,华为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员工在一个职位上不得超过三年,过了这个年限,就要进行职位与部门的调整。这造成不少优秀的技术人才或者无所事事,或者选择离开。华为虽然对外宣称“从不裁员”,但是对待某个任期达到三年以上者,华为自有妙招,先采取降薪,然后调职,最后又运用调动工作地区的方式,使该职工“知难而退”。
    
       业内关于华为“浪费人力资源”的另一个例证,是华为的培训制度。
    
     据华为的市场宣传人员介绍,每一个刚到华为的员工都要进行为期最少半年的培训,如果是市场技术开发人员职位的员工,这个培训会达到一年。1998年的时候,由于人才囤积,华为在当时搞了一次培训,然后在培训当中进行淘汰,到培训结束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五十多的新人被留下。去年,受大环境的影响,华为和绝大多数IT公司一样放慢了发展的脚步。但是华为在这一年却依然乐观地按照2000年的发展速度,招收了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员,这一年,华为“人多位置少”的矛盾是空前的。
    
     在这个背景下,华为向新招来的应届毕业生告之需要培训3个月,接着3个月变成了1年,后来1年又变成了2年。在整个带薪培训的过程当中,华为还向这些新人提出了诸如培训期间不加薪等条件,最后有相当一批人没有等到上岗就离开了华为。
    
     一位对华为颇有认识的分析员指出:华为一直以来奉行的是跑步发展的策略,他们就像往一个有洞的缸里灌水,因为缸本身是漏的,想要灌满,只能不断地灌水。如果一旦发展变缓了,这种方式的积弊就开始出现。但一位北京华为的员工说,延长培训时间也可能是公司想更好地消化人才。
    
     对于浪费人才的指责,华为有关人士辩解说:“人力资源是否浪费,得看这个企业的最终年均产出是多少。华为1996年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是26个亿,去年到了255亿,从增长的速度来讲,这与我们的人员扩充是成正比的。按人员平均的话,我们去年个人的年均销售额是100万。这个数字在国内也应该算是相当靠前的了。”
    
     尽管如此,华为的人才流失问题却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才管理危机。毕竟,在高薪的环境里很多人出走,一定是和管理有关系。
    
     关于员工的流动率,华为对外公布的数字是“3—5%”,大部分华为人在谈到人员流动率的问题时,都着重强调了一点:“从华为出去的人相对来说选择出国的人更多一些,也有不少人又回到华为。”
    
     但是一位离开华为多年,却仍对华为有着深切了解的人告诉记者:华为的流动率至少在20%。
    
     一位拿着高收入、但是还要辞职的经理说起原因,除了压力大外,主要的原因就是晋升机会不大,“对于华为中层以下的员工而言,从待遇到位置,升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就很难再往上走了,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我选择了辞职。”
    
      华为内部曾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技术部门每年必需有600个优秀员工转向到市场销售部门。这个规定本来对华为的一些员工而言,是一个可能获得再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出发点良好的规定却并未执行彻底:“行政部门不过二三十人,主要负责员工档案、户籍的工作,因此华为内部的员工考评大多由部门领导来执行。有些领导为了留住业务上过硬、好用的人,就在考评上动一些小手脚,把应该是A级的变成C级,把不要的,不想留的批成A级,转到市场销售部门去。好好的一个规定,就这么被执行得走了样了。”他无奈地表示。
    
     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一批员工被现任领导“挽留”在一个部门,得不到新的机会,最终导致这一批人才出走。一直以来,华为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一直很稀缺,除了业务发展迅猛外,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近几年随着华为的海外机构增多,既了解华为的产品与文化,又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人才成为“抢手货”。据悉,华为的员工尽管学历极高,但是华为内部运用英语的机会极有限。去年,华为曾和一些在外企就职的老华员工进行了接洽,欲以27至30万元左右的年薪挖回华为,派往海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华为不怕人走,因为它囤积了很多人才。但如何很好地消化这些人才,就是它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文/求一兵)
    
      
     编者后记:看过华为的人才浪费和人才管理中的问题。还是想到了当前的我国芯片设计业。这同样是一个人才密集的产业,同样是一个需要大量工程师的产业。现在的情况是,整个芯片设计业迫切的需要大量的设计工程师。而现在这种人才又是极为缺少。有权威统计数字表明,现在每年全国的高校培养的设计工程师不到4000人。而根据市场发展的保守估计,到2005年需要25万人。所以,现在行业内的新一轮人才大战是一触即发。毕竟,对技术型的企业来说,技术的创新是最重要的,而这种创新的核心就是人才的作用。再作一下延伸,未来的我国半导体业争夺的重点就在芯片设计业,这一点,从现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实际都能看到踪影。所以很多的半导体企业都在未雨绸缪,争夺在未来“芯片战役”中的制高点,而核心就是芯片设计人才。
     可以预想,一定会出现芯片业的“华为”。会大肆的“圈人”,那么,相同的人才管理问题还会出现?相信,每一个立足与芯片设计的半导体厂商都能从中吸取一些,让成功的人才管理助自己的企业更上一个台阶.

    
(编辑 林帆)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