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场:老外采购怪事多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3-08-26 17:21
(华强电子世界网独家报道) 与商户们的谈话中,常有老外们的“怪异行径”引起笔者的特别关注。上次写了老外“毁单”和“炒货”现象,引起了广大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响,而笔者在追踪后继情况时,又发现有新问题暴露,姑且做个小结。
白“蹭”样品不付钱
经销商反映,老外的采购习惯别有不同,其中一条是喜欢“蹭”样品。他们常常在中国主要的IT产品集散地(如广州、深圳)、各大IT卖场出没和在许多柜台间来回奔忙,搜寻各种“卖点”。
在经销商面前,他们常声称自己手持某产品大定单,从异国他乡远道专程前来采购,如果样品质量合格,必将大量购进,为了规避风险,必须索要样品寄回去审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接下来的交易行为就有点变味:既然自己即将成为对方的“大客户”,既然经销商对自己产品有信心,就应该拿出更多诚意来,先赊给一个样品,回头大量购进时再将其价格并入总货款中,一次付清。一些较为低级的经销商对此类要求特别缺乏抵抗力。
这个逻辑虽然讲得通,但其中有着缺乏监督的薄弱环节:拿了样品不再“回头”的老外比比皆是。许多经销商吃了几次小亏之后也学得聪明起来,通常价值昂贵的样品坚持讨要货款,在便宜的商品方面则表现“大方”一些。不过,尽管老外“被迫”为样品付了钱,掏的仍是批发价,而非零售价。
专挑过时货品
这点在笔者看来尤为有趣。老外在深圳市场上,无论是买主板、显卡,还是其他的一些配件,往往挑一些在中国市场近乎“绝种”的过时产品。比如8M、16M的显卡,这在中国都已经停产且没人再用了,他们却千里迢迢特意来华搜寻,对了,他们还特别热中二手笔记本,这真令人倍感新奇。
当然,咱们中国如此地大物博,过时产品虽然难找,但毕竟没有完全绝迹,把购货清单扔给经销商,过不多久自会有人及时地从柜台里、渠道里、仓库里如数置办齐备。人们都说,只有在中国的南方城市顾客才有上帝的感觉,看来,在深圳的老外们想不过把“上帝瘾”都难呐。
有需求才有市场,不同的市场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梯度。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分子”淘汰下来的“洋垃圾”,到了中国市场就成了宝贝、热门货,比如大量CRT、部分LCD,还有许多笔记本等;而逐渐被中国市场淘汰的“土垃圾”,到了印度、中东的一些地区也能风靡。印度软件虽然举世闻名,硬件技术却不行,目前几乎停留在中国70~80年代,经济也比较落后,所以8M、16M的显卡之类不愁没人要。
老外彼此“炒货”
“在深圳到处窜的老外,来来去去就是那八九十个!”一位老资格的经销商说。虽然笔者奇怪“八九十”这么精确的数字从何而来,但仍有一定可信度。由于老外外貌较为惹眼且容易辨识,笔者常在市场里逛,时间一长便发现到处都是老外的熟面孔。在跟商户攀谈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这个老外说在我这里买CPU,却买了四楼某家的(四楼那家我认识),他带来的哥们却又来我这里买,他们彼此之间似乎又互为买家卖家,购置的产品五花八门,也不算大单……”之类的言论。
听上去复杂,本质其实简单:1.这些老外都是小商人;2.他们是单纯的中间贸易商;3.中国电子产品市场有利可图。
有些经销商对外商的态度比较极端,不是敬若神明、贵远贱近,就是将其当作洪水猛兽,其实,他们不是跟中国本土的N多“坐商”一样,都是正常的小商人吗?中国同胞的生意未必比外商的好做。
三四条舌头齐上阵
既然在中国市场上混,就得修炼成“精”,语言障碍绝对是个问题。
现在不少中国经销商都在生意之余捧上一本英语书“叽叽咕咕”几句,客场的老外若不及时进化,显然会被抛到弱势一方。因此,身处异国他乡的老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一些人已经学会听中文,一些人既会听又会说,普通话水平居然比部分中国人还要标准灵巧,还有些长期呆在香港的,竟说得一口流利的白话……场面比较复杂的时候,只听得中方外方七嘴八舌同时“开火”,各种味道的英语、粤语、印度语、巴基斯坦语、普通话交织一堂,煞是壮观。
看看这拨能同时说三四种外语的老外在中国市场自由驰骋,相信中国经销商们会倍感压力,奋起直追。我突然有个奇思妙想:假如在华强电子世界里经商的都是大专、大学这样素质的人,都会说外语、电脑作业、上网寻商机、还具备相当的国际贸易知识、政治敏锐度,外加良好的商业道德,这个市场,是否会能变得非常整饬而繁荣?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将有怎样一派新气象?
编后语:
有人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老外到了中国,就“淮橘成枳”学坏了。我却疑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什么大家不能共生共存共同良性发展呢?
一个繁荣而整饬的市场,并非简单得来。它需要买方卖方、管理方、监督方、甚至舆论引导等多方面的相互尊重、默契努力,并必须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孕育时期才可能诞生。
可能诞生,亦可能胎死腹中。在阵痛的过程中,没有人应该做旁观者。
(编辑 舟难寻)
上一篇:别人降价 你降什么?
下一篇:盛侪电子近日新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