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怎样看待现代危机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时间:2003-05-09 20:05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非典”汹涌而来,迅速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及个人生活的头等大事。这种出人意料的影响说明,这是一场我们过去未曾遭遇过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灾害。首先,从传播途径上看,如果没有喷气式飞机这一现代运输的标志,“非典”不会迅速蔓延到世界20多个国家,不会在广东、北京、香港、多伦多等地呈现“散点式分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非典”是一场全球化信息流动背景下的危机。网络、移动通讯使关于“非典”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散到全球。
    
      与20世纪80年代上海爆发的“甲肝”相比,“非典”一开始同样也是地区性卫生危机,然而“甲肝”最终仍是地区性的,而“非典”是全球性的;“甲肝”几乎不为国际舆论所关注,“非典”却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可以说,“甲肝”是一场“古典危机”,“非典”则是一场“现代危机”。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在不到20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灾难的认识。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危机特点要求政府部门有新的危机管理意识与方法。其一,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危机可能在地理上迅速扩散,并超越国界。当地方政府面对危机时,官员需要认识到,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危机;其二,有的危机的超国家属性决定了危机需要世界人民共同解决。除了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机构不仅是我们在“非典”斗争中可以合作的对象,而且是我们必须合作的对象。否则即使“非典”在中国消失,而世界其他地区仍在肆虐,那么危机早晚还将卷土重来;其三,在全球信息时代,政府部门如不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谣言、传言等非权威信息就会填补“信息真空”,从而对管理危机造成消极影响。危机的初始阶段常常是不可控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控制、隔离,让危机扩展。
    
      如果在“非典”刚刚出现时就充分警示其危险性,那么“非典”蔓延的范围可能会小些。如果在“非典”刚刚出现时就及时发布正面、权威信息,就可能减小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就好像森林着火了,我们要做的是大声呼救,迅速隔离火区,疏散群众,然后组织专业消防队扑救大火。如果看到火势不大,就只顾闷头自己扑救,那么最终可能酿成大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应对全球化危机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任务,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任务。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是国家这部“机器”中的部件,面对危机,各司其职,“不大意、不慌张”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有的态度。“不大意”意味着充分了解危机,做好预防工作,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家人和社会。“不慌张”表现为不传谣、不加剧社会心理恐慌。“不慌张”还表现在履行公民责任、充分配合危机管理机制上。例如,“非典”在医学上是个新课题,科研需要尽可能多地解剖“非典”病人尸体。然而据说至今只有7位去世病人家属同意医学科研部门解剖尸体。对比“9·11”后美国普通公民自发赶到遇袭地点救人或者排队献血的表现;对比金融危机中韩国民众捐献黄金首饰,拿出自己的外汇积蓄兑换给政府的行动,我们的现代公民意识亟待加强。
    
      “危机”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危机”在古希腊语中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危机”可能引发好坏各种结果,就看我们如何管理危机。“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在这场疫病之后,我们能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卫生防疫机制,一个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机制、一种公民应对危机的成熟心态,那么我们才算真正战胜了“非典”。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