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深圳东迁无锡 利益驱使还是供应链矛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时间:2003-06-27 19:10
东迁无锡
6月20日,是希捷深圳停产第二天,深圳福田保税区像往日一样平静,然而在区内的希捷科技(深圳)已经在打包他们的机械,并有部分员工开始不用上班,公司高层忙着开会。
陆续下班的员工们奔走相告,提醒着似乎可以从公司领走一点什么。还不时有人走进去询问是否有电脑可以转让。
5年前,这个企业曾获得了“全国外商投资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全国外商投资十大高营业额企业”等奖项。即使在2001年,希捷深圳的出口额仍然要比希捷无锡高出8000万美元,排在当年中国出口额200家企业第28名,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世界最大的硬盘制造商之一希捷,其深圳公司有着极其低调的作风,如果不是上周最新公布的2002年度出口200强最新名单中有一组数据吸引了记者注意力的话,他们将会更加低调地停产、打包仪器、遣散员工,最后完全转移到无锡新区。
这组数据对比的是希捷深圳和希捷无锡。2002年希捷深圳出口额只有19238万美元,只剩下上一年的1/4,其排名从28名一下子跌到181。相反,希捷无锡的排名跃居到第十,增幅达一倍。希捷深圳出口额在一年之内大幅下滑。这使它要完全迁去无锡的举措终于曝光。
有员工表示,其实早在今年3月希捷深圳就已经着手搬迁,后来因为SARS爆发而推迟到6月。到了月底,这里将完全关闭。
深圳厂的迁移并非一步到位。去年底,希捷在无锡园区增资扩产,今年3月销售中心落在上海。
2002年10月23日,增资1.5亿美元扩建后的希捷无锡新厂正式启动,厂区占地面积扩大为三万五千平方米。
在无锡新厂里,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的PCBA(印刷电路板总成)组装系统、硬盘生产线、来自后端测试机构强有力的支持,据称无锡新厂产能预计将比扩建前提高近4倍。所有这些成了希捷“中国制造”的筹码,有人认为希捷无锡硬盘厂至此已基本完成纵向资源的垂直整合。
“生产希捷最畅销的应用于个人电脑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硬盘……充分利用希捷在亚太区丰富的客户资源。”当时,希捷国际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营运官BillWatkins曾这样表示。
希捷既然把亚太地区定义为其新的市场亮点,如何找一条辐射能力大的途径成了当务之急。今年3月12日,希捷亚洲销售与市场推广副总裁郑万成(TehBanSeng)把他的工作地点迁至中国上海。
郑万成的目标明显地解释了希捷转移到华东的最主要目的,即“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希捷在亚洲的市场规模,包括代理商渠道和OEM渠道”。这样的好处据介绍是减低成本、完善希捷在华东的产业链、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
人情还是利益?
有一种说法是,希捷深圳搬到无锡去,是因为无锡政府为希捷开出了一些比深圳政府更加优惠的政策。无锡高新区信息调研处刘主任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强调无锡新区内的优惠条件不体现在非国民待遇上,因为他们都是和其他国家级工业园区一样,按国家政策规定的两免三减半。
据称,早在1999年希捷无锡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下跌,而当时的希捷深圳却风光无限。希捷无锡基于这个状况提出将深圳和无锡两地工厂进行调整,无锡方面在2周内即减产50%。
为了留住希捷无锡,无锡市政府和新区的领导开始了5个月的奔走,甚至彻夜长谈,过程艰苦,最终才把希捷无锡留了下来。
刘主任认为无锡高新区的优势体现在政府服务上。他特别提到无锡新区所制定的“特殊的投资促进政策”。其中在吸引外资企业进驻或增资方面,有比较重要的两点:一、凡属世界大公司或投资规模大、带动系数大的项目,企业在开业后的两年内,经批准,按其实际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100%计算,予以补助;凡属高新技术项目,可延长至三年;二、凡增资扩股项目,按新增销售收入部分实际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额度计算,予以补助,期限为三年。
在批租土地和购买厂房方面,新区也给与了两点优惠:凡在开发区批租土地的,或在开发区内购置生产经营场所的,按实际缴纳的契税全额计算,予以补助;凡在开发区内购买工业厂房的,按实际缴纳房产税给予补助,期限为三年。
供应链矛盾?
另一个说法是,希捷深圳在当地发生了供应链矛盾。
据希捷方面消息透露,希捷深圳的车间和厂房2002年以后才搬到福田保税区。在2002年之前,希捷深圳一直是租用他们的供货商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021.SZ)的厂房,对此,深圳开发科技的有关人士也确认这一事实。
2001年由于“希捷深圳和它的供货商出现的供货问题上的矛盾,经深圳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也未能解决”,因此2002年希捷深圳没有继续留在彩田路的厂房,撤至现在福田保税区内。
据悉,在彩田路时期的希捷深圳规模庞大,鼎盛时期员工多达1800人左右。即使临近撤出彩田路时也约有1400人。但是经过这一役,希捷深圳在硬件方面元气大伤。一些精密仪器在搬运时难度很大,而且像净化间这些不能带走的固定硬件,光是一个净化间就耗资50万美元。后来搬进福田保税区内的时候,租用的厂房面积已经大幅度缩减了。
从彩田路迁出当年,希捷深圳就已经动了第一次手术,裁掉了1000人,只留下了几百人。而留下的这些员工知道,第二次手术会很快到来。而搬到福田保税区的这一年,也就是裁了1000人之后的2002年,希捷深圳的年出口额剩下19238万美元,只是2001年度的1/4。
深圳开发科技和希捷有密切联系的契机,应该是在1997年该公司主产品完成了从薄膜磁头向磁阻磁头全面的技术转化。这一转化使深开发科技的客户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相继与国际上几家最大的驱动器厂商完成了新的订货洽谈,这将使1998年及今后的主产品订单大幅增加。”(据深开发1997年年报)这几个“国际上最大的”驱动器厂商,其中就包括希捷在内。
从1997年与上述几个大厂商的订货洽谈,到1998年巩固供求关系,到1999年在原有的老客户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客户,深圳开发科技一直与客户们相处得十分愉快。
然而,到了2001年,深圳开发科技整体亏损。原因很多,新产品如网络终端等未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对外投资“严重亏损”,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产业环境因素,即技术升级、周期缩短,这些客观的因素导致深圳开发科技原有的产品没有带来预期的利润,当中是否直接与希捷有关记者尚未获双方证实。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希捷和深圳开发科技之间的关系,这些上下游的不协调至少会导致供应链不稳定。
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在2003年深圳的出口大户名单里,已经不可能再有希捷的出现了。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