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芯片大厂聚上海 争赶下一轮发展高潮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 时间:2003-08-14 20:35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2002年中国国内芯片市场的规模为194亿美元,但是内地厂家能够提供的产品仅有37亿美元。”在地处上海浦东张江的中芯国际的资料陈列室里,该公司公关部新闻发言人黄贵美这样对记者说。就是这个“公开的秘密”,推动了世界芯片巨头频频到中国内地投资。
芯片大厂聚上海
7月24日,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的8英寸芯片生产线试生产,这是继中芯国际、华虹NEC和天津摩托罗拉之后国内第4家拥有8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厂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中芯国际、宏力、贝岭等大厂抱作一团,形成了芯片代工的产业高地。此外,松江区引进了台积电,而江苏的苏州则请来了联电。在2002年内地半导体的总产量中,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占据了63%的份额,而从今年的趋势来看,长三角包括上海的芯片产业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芯片代工企业是吃钱、吃水、吃电的大户,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10亿美元,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密集度非常高的企业。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必定要选择基础设施良好,人才密集而且留得住的地方。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评价:“张江给了我们很优惠的政策,而且园区内办事效率特别高,相关上下游企业的集中配套对我们很有利。”
争赶下一轮高潮
半导体行业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一般3到4年就是一个循环周期。专业分析机构IDC的数据表明,全球半导体行业在经历了2001年下降3%、2002年零增长之后,今年将实现7%的增长,明年的增幅将更大。这是各大芯片巨头加紧建厂、增加生产线的重要内在驱动。如果赶不上明年的这一波高潮,“下一趟车”就要再等3、4年了。
张汝京在业内一直有“建厂高手”的美誉,中芯国际2000年8月在张江打下第一根桩时,正是行业渐入低潮,同时又是建厂成本比较低的时期,2001年9月中芯国际的“第一芯”下线,13个月的建厂周期创下了纪录。目前中芯国际的月产能是4万片,预计年底将达6万片,这一波行业高潮到来时,中芯国际必是弄潮儿。先进半导体的8英寸真正实现投产要等到今年年底,也恰能赶上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复苏高潮。此外,贝岭位于张江的8英寸线也正在筹建。
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没有国外市场的需求复苏,在内地如此巨大的供需差距面前,各家芯片巨头只要认准了市场去生产,相互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并不大。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话很有代表性:“舞台足够大,我们加码生产也不能填满这中间的差额。”所以,当下各大芯片巨头的目标就是:借“行业规律”之力冲上新高度,“狠狠捞一票”。
(编辑 汪风)
上一篇:新一轮PC芯片大战来势凶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