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出口都八成 我国半导体产业利润外流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作者: 时间:2002-12-11 17:06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据资料显示,我国国内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多来自国外的设计与订单,80%用于出口,而国内半导体市场需求量的80%依靠进口。这一进一出的80%,使半导体产业的利润外流,国内工厂只能赚取少量加工费,陷入了让人有点看不懂的怪圈。
据了解,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年增长率约为30%。2001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货物需求量约为1200亿元,消耗集成电路262亿块,而国内生产只能提供其中的15.6%,其余全部依靠进口。到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将达到3300亿元。即使再建成10条以上的生产线,也只能满足25%的市场需求。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集成电路芯片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内地目前4条已经投产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芯片生产线,有3条在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建的8英寸芯片厂还有5家。显然,国家希望通过引进生产线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即使在目前已投产、代表我国半导体制造最先进技术的上海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其绝大部分芯片产品还是出口。
国内生产的芯片,大部分出口国外,再次加工后被重新进口。如此“大出大进”的结果是,一个圈子绕下来,利润留在国外,国内工厂所得的只是低廉的浅层技术加工费。根据国外的统计,1元集成电路的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的电子产品产值和100元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在我国,“大出大进”后的半导体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多大,值得深思。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王牌军”是六大芯片制造厂:华越、上海贝岭、无锡华晶、北京首钢日电、上海先进、上海华虹NEC,其中有5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企业十几年来总共只取得了6项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企业没有独立下单生产的能力,只能接别人的设计和订单代为加工。
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不仅水平不够,在绝对数量上也满足不了需求。一条投资10亿美元的芯片生产线,每个月能生产3万至4万片8英寸晶圆片。那么至少几十家设计公司向其订货,才能“喂饱”这条生产线。同样,芯片厂只有连续5年“吃饱”,才能赚回投资。而今年上半年,上海36家芯片设计企业的总产值还不到2亿元人民币。其中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只有15家,能独立下单的不足10家。以上种种,不仅反映了我国半导体技术状况,而且说明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不完善。“内理”不调,导致产业本身“体质虚弱”,出现“大出大进”、利润外流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一篇:品牌的异地风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