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渠道 英特尔新品遭遇尴尬
来源:财经时报 作者: 时间:2006-04-03 17:39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作为英特尔迅驰移动平台的第三代主角,NAPA是改良还是革命?
推出近3个月之后,厂商们的态度已经可以看出, NAPA是一款加速笔记本市场洗牌的产品。
但市场也正在证明,NAPA是改良而不是革命,迎接NAPA,传统的IT渠道准备好了吗?
“二代迅驰笔记本库存压力巨大,厂商们在推NAPA核心笔记本需要一个过程。”国内某知名品牌笔记本负责人称,为了配合英特尔的NAPA计划,他们在春节后大幅降价抛售以前的库存,“6000多元就能买到原价8000多元的笔记本”。
为了带动厂商们跟上英特尔的NAPA计划的步伐,据说英特尔为合作的厂商开出了高达15%的回扣。
NAPA正在慢慢成为移动处理器市场新的主角。
3月末,记者来到位于中关村的海龙电子城,发现这里的笔记本商铺中虽然大多已经卖起了基于NAPA核心的笔记本,但依然有不少上一代移动处理器的存货待销。
虽然售价在6000元以下的低价笔记本被摆在显眼位置,但NAPA的主角地位也正在逐渐显现, NAPA要取代上一代移动处理器平台成为新的主角需要的只是时间。
一直以来,英特尔的处理器是搅动电脑市场的指挥棒:每回处理器的升级,都迎来新一轮的电脑升级热。
NAPA也肩负着同样的任务。
不过,面对已经渐成气候的NAPA,众多传统的一线大厂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漠视”,往年一呼百应的局面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出现。
记者询问了惠普、DELL、联想等几家主要的笔记本品牌,发现各家虽然都已经推出了基于NAPA的笔记本。但是很显然,大厂商们对待NAPA的热情并不高。
“通过概念的更新带动市场的消费热情,这在‘摩尔定律\’有效的时候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市场促销行为。但是英特尔关于NAPA的市场策略操之过急啦!”某知名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市场经理对记者表示,“一个市场概念还没完全成熟就被另一个市场概念所替代,前期大量的市场准备都打了水漂,太不值当啦!英特尔真有那么多的概念可以炒作吗?为什么英特尔就不能让厂商多卖一年呢?”
面对英特尔的“不近人情”,传统的一线大厂对NAPA大都采用了冷处理。这与几年前迅驰刚推出时的群情激昂有天壤之别。
除了在1月推出了少量“观摩机”之外,惠普直到3月才推出三款后续机型,但是NAPA在惠普整个产品系列中依然只占相当少的比例,其价格也远高于目前市场上笔记本的主流价位。
DELL推出的NAPA笔记本款式也不丰富,相比采用二代迅驰的笔记本依然是少数。
而国内IT的领头羊联想则直接把NAPA打入了冷宫。除了ThinkPad系列推出了NAPA笔记本,联想中国原有主打系列,天逸、昭阳系列都没有推出NAPA机型。联想笔记本电脑宣传专员对记者的解释是:“联想不会为NAPA单独出新品,NAPA将随着我们的新品同时出台,时间大概是在5月。”
在对NAPA的态度上,几家竞争对手显示出了难得的默契。
如果回顾历史,其实这样的“漠视”在此前的64位、双核、DOTHAN概念的推广中也曾出现过,不过当时大多数是个体行为,在英特尔强势重压下难成气候。但是,此次针对NAPA的集体“漠视”表明,一向对英特尔言听计从的厂商们正在考虑调整对英特尔的策略。
“一线厂商需要话语权。”某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在英特尔一家独大的日子里,所有的厂商都只有跟着指挥棒转,但是随着联想、戴尔、惠普等企业的做大做强,在某一个地区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些厂商显然不愿意再被英特尔牵着鼻子走,反抗是一种必然,而AMD在这几年的逐渐强势也让这些厂商的‘漠视\’更有底气。”
“现在,它们依然还在讨价还价,”一位二线笔记本电脑厂商产品经理向记者透露。“NAPA的概念要得到认可仅靠英特尔和二线厂商是不够的,没有一线厂商的支持这个市场起不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英特尔承受的市场压力也越来越大,据说,英特尔已经开始向一些厂商妥协。”
与一线厂商的逐渐强势不同,缺乏量的优势,传统的国内二线厂商自然也没有了和英特尔谈条件的资格,而面对自身的存货压力,他们既对英特尔升级游戏感到疲惫,但又不得不跟进。
有的厂商则干脆“雷声大、雨点小”,记者在市场上发现不少厂商只是象征性地推出了相关产品,“大多数厂家的NAPA笔记本与上一代迅驰相比,只不过换了个壳而已”。
方正的一位发言人表示,NAPA笔记本可能要下半年才会批量上市,因为目前NAPA芯片的采购价格还太高。
对于英特尔主打的双核笔记本概念,方正的公关人员表示,不管是单核还是双核,方正都会按照自己的产品规划推出,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性价比。
记者在市场上发现方正、同方等传统二线厂商在NAPA笔记本方面还处在试探阶段。
而数量更加庞大的国产小厂商们则直接成为了这场角逐的边缘人。北京某地方品牌的笔记本市场总监向记者表示:笔记本市场的活动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随着英特尔策略的改变,对我们这些三线厂商的支持也越来越少,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跟新”啦。
“对于一些厂商来说,NAPA是一个机会,但是对大多数的厂商来说,NAPA将是一道难过的坎。”赛迪顾问咨询师告诉《财经时报》记者。
去年以来,东芝、方正、紫光等众多笔记本品牌在市场的表现都十分不佳,超低的利润让这些厂商渐渐萌生退意。
一方面市场份额向联想、HP、DELL等公司进一步集中,一方面是小厂商利润日渐稀薄,在英特尔主导的笔记本产业链中渐渐消失。
NAPA正在进一步加快笔记本市场洗牌的速度。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