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联标准化局赵厚麟: WAPI要学会在国际大环境里游泳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06-16 17:53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听闻WAPI标准工作组再一次愤然离席,拂袖而去。想起了四五月间采访国际电联标准化局赵厚麟局长时他说的两句话,“在商言商”和“要学会怎样说不”。
    
     或许我们用了太多外交式和政治式的表达方式。结果事情越弄越僵,越弄自己越下不来台。
    
     中国要冲击国际标准,障碍当然很多,已经成气候的跨国公司当然不愿意让中国随随便便挤进来。既然改变不了规则,那么我们要在现有体制下寻求解决之道,我相信愤然离席,拂袖而去不是一种战略性的、明智的做法。
    
     下面是那条稿子,一直未发。无意于评价是与非,对与错,只是希望能起到建设性作用。文章经赵审阅,题目内容均未做改变。
    
    

赵厚麟:WAPI还有机会成为国际标准

    
     4月底,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在中国举办正式会议,并邀请中国有关WAPI(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的企业参加。不久前的3月,在进军国际标准的角逐中,WAPI获得的投票明显少于IEEE802.11i而处于劣势,IEEE在中国的这次会议显得格外微妙。
    
     在对于IEEE会议的报道中,媒体多次使用“拉拢”、“企图”、“警惕”等字眼,流露出对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期盼,流露出对于阻碍这一进程的欧美势力的愤怒。然而,WAPI作为标准冲突的典型事件,显然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思考。
    
     近日记者独家采访国际电联标准化局局长赵厚麟先生,以期从多个视角看待标准领域中中西冲突。赵厚麟曾任中国信息产业部官员,1998年当选国际电联标准化局局长,这也是国际电联自1865年创办以来首位非欧洲籍人士担任主管。在多年的国际组织任职生涯中,赵厚麟熟知国际标准的游戏规则,也为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而付出巨大努力。
    
    
“我不认为WAPI输了”

    
     背景:与同样是中国企业提出的自主知识产权标准TD-SCDMA相比,WAPI自诞生起就显得命途多舛。2003年下半年,WAPI在国内一经提出,便遭到英特尔的反对。在重重压力下,中国提出2004年6月1日强制实行WAPI,然而权衡利弊之后,中国在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宣布无限期推迟实行WAPI。2005年2月的ISO法兰克福会议上,WAPI再次遭遇挫折,中国代表愤然离席。
    
     记者:3月份在ISO(国际标准组织)的投票中,中国的WAPI票数少于IEEE802.11i,在成为国际标准的道路中失利,您认为WAPI输在哪里?
    
     赵厚麟:我不认为WAPI完全输掉了. 得票少是事实, 但还是有人支持的, 这也是事实. 我还认为,,WAPI还有机会成为国际标准。我在ISO的朋友们也持有与我相同的观点。ISO秘书处的人认为, 通过协商, 还是有可能接纳WAPI为国际标准的。
    
     记者:WAPI标准在国际标准组织的眼中,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赵厚麟:据我所知, IEEE和ISO都认为,WAPI作为国际标准还不成熟。我听说, 不仅国际组织持有这样的看法, 国内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完全统一。不过, 我认为, 尽管制定技术标准不完全是技术方面的工作, 这里无疑会牵涉到产业的利益甚至国家利益, 但对WAPI个案而言, 以后的工作还是采取“在商言商”的态度, 在相关会议上从技术方面和相关组织的程序方面做工作, 避免把问题复杂化和外交化, 促成事情的早日解决.
    
     记者:国内有些厂商将WAPI在投票中的失利归咎为英特尔等厂商的“捣鬼”,您如何看待?
    
     赵厚麟: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大厂商对标准制定的影响不是 “是否可以”的问题, 而是必然的行动,生死攸关的行动。利益所在,竞争在所难免。时至今日, 在保留WAPI本身特点和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一些技术要求,采纳对方的一些建议,作一些妥协,以利于早日走出困境。会前和会后多与有关厂商协商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将会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两者的分歧在哪?
    
     赵厚麟:问题的解决不是依赖于国际组织秘书处的人员, 而是在ISO技术组里面参与讨论该议题的外国公司的代表和中方代表。外国同行引用国际惯例希望中方公布核心技术的细节。而中方认为,,这部分是核心专利,也是加强安全的具体安排,一旦公开,该技术所能提供的安全保密就失去意义了。这里面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双方协商解决.
    
     我再重申一下,我只是把从朋友处听到的一些议论,和网上看到的报道,根据自己的经验姑妄言之,希望“言者无罪”。我不希望我的意见把事情搞得更复杂.。如果能对WAPI的国际化有所帮助, 我将会非常高兴。
    
    
中国人要学会怎样介入和怎样说不

    
     记者:中国作为国际标准领域的新兴力量,挑战了现有的利益格局,是否中国提出的标准都要遭到封杀?
    
     赵厚麟:长期以来,中国的声音并不强,很多场合也没有表示与主流声音不同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附和别人的声音,甚至中国的声音已经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有所反应的。
    
     不过,不可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中国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都必然会遭到排挤和封杀,也不能把技术商讨或尊重程序与无理纠缠乃至恶意阻扰混为一谈。中国提出的TD-SCDMA被接纳为世界3G技术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提出的IP over SDH被接纳后成为国际电联X.85建议书都是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成功的例子。如果回顾一下他们的历程就可以发现, 他们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令人高兴的是, 经过努力, 他们的提案最终都被接纳了.
    
     记者:您作为国际标准组织的官员,见证了许多国际标准的出台,能为中国的企业提些建议吗?
    
     赵厚麟:一是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化意识。依我看,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好的思路不仅可以在国内自己搞,还应该拿到国际舞台上,把我们的技术变成国际技术。
    
     二是充分利用ITU、IEC和ISO等国际权威组织。在这些组织内,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鉴于中国企业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一些可能作为领头人的领域,建议不要采取跟着别人走的权宜之计,而应该积极推动尽早经过ITU、ISO、IEC这些权威机构建立标准。如果条件成熟,中国企业也不妨挑头建立自己的论坛。
    
     三是认清我们自己的地位,我们的技术水准,我们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确实还有差距,但永远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就可能失去很多机会。
    
     四是进一步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和环境,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别,要理解和区分国际环境中正常探讨和蓄意阻扰的区别。我们要学会找那些关键人物和国际上活跃代表进行交流和沟通.平时多交朋友,要在国际间寻找同盟军。在会议上该说不的时候要理直气壮的说“不”.不过我们要学会在国际场合怎样说不。前几年国内有人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可以说不》,我希望看到一本书《中国人怎样说不》。
    
     五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在国际组织积极活动的专家队伍. 现阶段在许多领域可以采取“广种薄收”的政策, 尽量多派人出去. 而在一些有条件的领域和机构, 则应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度,争取 “打进去”. 完
    
    
欢迎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欢迎您的建议或批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