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星微艰难上市与“摘眼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时间:2005-12-02 17:44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纳斯达克总裁格里菲尔德刚到中国,中国第二家芯片设计企业珠海炬力便在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钟声。
    
      而就在三天前,该公司还曾传出消息称,由于公司遭受到美国诉讼对手SIGMATEL的侵权指控,上市计划可能延迟。
    
      尽管首日开盘价并未像中星微电子那样跌落20%,但其发行价同样处于指导价的下限8美元,低于半月前上市的中星微电子的10美元,也低于其初定的9.5美元到11.5美元预期。
    
      珠海炬力7200万美元的低融资额立刻成为公众评论的焦点。人们甚至拉出百度、拉出GOOGLE的发行价与之进行对比和嘲讽。
    
      融资当然是最为根本的任务。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赛迪顾问半导体咨询事业部经理霍雨涛表示,由于本土设计公司开发工具购自国外,成本非常高,而且每年还要付出几百万元服务费,很多设计企业难以承受。“而且,即使设计出来,如果流片不成功,风险则更大。”
    
      半导体产业观察家莫大康则从注册资本角度解释说,国内很多设计企业注册资本为百万元级,如果技术没有特色,将无法接获利润较高的高端订单,因为客户担心产品测试失败,赔偿也拿不到。
    
      但是,中国登陆纳市的过程与跨过门槛本身的价值远比融资大。格里菲尔德前天公开表示,中国企业能在纳市上市,是“诚信与技术实力的标志,它们一定经历了艰难适应国际惯例的过程,比如财务制度的转变”。
    
      而中星微之前迟迟未成功的因素正是公司财务制度。该公司董事长邓中翰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仅在财务制度变革方面,中星微基本上就花了一年时间。
    
      而沟通的成本则更高。邓中翰表示,中星微上市“主要成本在于说服投资者”,而这也是未来几个季度的重要任务。
    
      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名”的过程。设计实力是评判一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中国这一环节最为薄弱。仅仅从营收角度来看,中国400家设计企业的总收入之和,竟然难敌全球名列第十的设计企业。
    
      中芯国际成功登陆纳市并迅速攀至全球第三,尽管强化了美国投资者心目“中国制造”的印象,但中国设计企业却进一步成为被“矮化”的对象。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邓中翰时,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知识产权?”
    
      “很多美国投资人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半导体企业,尤其是设计企业,他们充满了怀疑。”邓中翰认为,中星微、珠海炬力之所以上市艰难,乃是因为“它们背负着摘下西方投资者有色眼镜”的任务。
    
      因此,当我们想象中星微、珠海炬力最早的股东风光套现、想象着它们的员工幸福地计算所持期权的财富时,应对它们承担的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名”的责任予以尊重。
    
    

欢迎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欢迎您的建议或批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