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会:发挥产业链优势做强陕西信息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11-22 18:23
地点:陕西省政府大楼
人物:陕西省信息产业厅厅长 孙安会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 刘 东
依托基础产业优势做大做强
刘东: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规模不大,而且和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一样,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但是陕西省信息产业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软件和基础元器件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优势十分明显。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省今年的计划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孙安会:大体上说,今年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在按照我们年初的计划平稳推进,1-8月完成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有些偏低。从制造业和软件业的情况看,软件业增速要快一些。从产品门类看,电子元器件与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速较快,达到35%,同时利润也较高,但也有如程控交换机类的产品销售下降了78%,集成电路的增速不到10%,也有所放缓。军工电子方面,前三个季度整体情况比较好,增长了17.27%,完成了预期目标。
近年陕西软件产业发展较快,今年预计完成190亿元销售收入,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半壁江山。陕西发展软件产业得益于人才优势,陕西有大专院校127所,100万名在校学生,为全省500多家软件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估计陕西今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45亿元目标,增长20%,特别是软件业要更快一些。
刘东:那么,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孙安会:目前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国相比,增速确有放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产业调整的大环境影响。比如,显示器件受平板冲击较大,彩色显像管收入下降20%,利润下降60%。此外,元器件产品对上游材料价格很敏感,而今年以来材料涨价较大。第三,陕西的终端产品偏少也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目前,陕西白色家电产品和PC产品基本没有。好在陕西康佳的增长较快,今年平板电视的产量将上100万台,同比大增。
总地来说,今后陕西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依托基础产业的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十一五”时期,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五”: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软件外包服务产业、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五大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军工电子、电连接器、纺电设备、新型元器件、关键行业应用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等五大类特色产业;优先关注数字音视频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嵌入式软件和系统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材料技术等五类重点技术。
我们提出,全省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错位发展为策略,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辅助手段,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处理好支持大公司发展战略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产业规模的增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处理好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结合的关系,处理好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速度的关系,处理好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良性、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在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上,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搭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平台,形成产业化快速转移的通道;优先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支持能够增强整体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部分专业领域形成产业聚集,并扩大影响力;基地和园区建设要围绕构建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为基本方向,以改善区域投资软环境为手段,提高辐射和带动力。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刘东:刚才你谈到,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五类特色产业、五类重点技术。我们注意到,你们提出的一些重点发展领域,其他省、市也在加快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否会出现新一轮“产业趋同”现象?陕西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产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孙安会:防止产业趋同,关键在错位发展。我们认识到,陕西信息产业的发展,要理性地调整方向,通过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发挥我省信息产业的优势,把基础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发展成产业优势。错位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避开相关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将现有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培育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创造特色产业格局,使产业竞争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特而强。
陕西信息产业引进大项目和大公司时,更注重与本地产业特点和配套优势的结合,使之尽快融入本地产业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芯片制造和半导体设备领域引进世界一流的公司美国美光公司和应用材料公司在陕西落户,就是错位发展战略的例证。陕西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很多院校有微电子专业,如西电、交大等,目前西安半导体设计企业有30多家,跨国企业如英飞凌等已落户西安,都是看中了西安的人才优势。
刘东:当前,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在软件、新型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等方面的优势,使陕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我们知道,过去陕西也培育了几家整机品牌企业,你们在基础产品与整机的协调发展上有什么考虑?
孙安会:实际上,整机方面我们也一直感到困惑,进退的尺度不好把握,但我们不会放弃,应该也有个加强的过程。昨天我去咸阳,参加陕西康佳投资仪式,他们这次投入3500多万元发展高清晰度平板电视,目前的年产量是120万台,两到三年内要翻一番。此外,陕西过去的老品牌黄河、如意彩电正考虑恢复生产,重振品牌,但目前的年产量只有几万台,而且是中低端产品,主要走农村市场。所以,在整机产品上,陕西也可能是从中低端起步,慢慢向高端发展。另外,如意公司正进军卫星电视接收机,争取形成规模化生产,配合“村村通”工程,满足偏远地区看电视的需要,经过部里评比测试,成为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主要设备。
刘东:目前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已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远远高于软件业只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10%的比例。而且,陕西发展软件业也亮出自己的“招牌”,即以西安软件园为依托,着力把西安打造成国际BPO之都。我们也注意到,除了西安,其他如大连、上海、北京、济南等都在主打软件外包这张“城市名片”,西安如何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孙安会:现在各地都在争创外包基地城市,但西安的文化底蕴和人才优势自然更胜一筹。再过几天,第四届国际BPO大会就要在西安召开,全球顶尖的软件外包企业将云集西安。前三届的大会主要是商务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今年信息产业部也成为主办方之一,可见我们不只把BPO当做贸易来做,更主要的是当做产业,成为软件业的新的增长点。
现在我们已形成共识,西安BPO是我省信息产业的战略产业,它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发展战略,也契合我省的发展实际,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因此,今后我们要积极寻求合作方式,加大进行人员岗前培训,建立多方交流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进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环境来为西安BPO护航。目前,一大批外包企业落户西安软件园,如炎兴科技、神州数码等都形成一定的规模。
迎接新一轮产业转移
刘东:我国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地区等产业集群。我们注意到,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按照“十一五”规划,到“十一五”末,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要达到1500亿元的规模,四川则要到2000亿元,他们提出的目标比陕西的900亿元都要高。你如何看待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格局,陕西如何抢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孙安会:当然从量上比,我们可能不如这两个省市,但陕西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注重“质”,在核心基础产业如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方面发展很快。单从区位优势来讲,西安与成都比,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能力更强,以西安为圆心的“一日交通圈”,主要城市都包括进来了。而且,通过今年通车的西汉高速公路,五六个小时就能到成都。所以说,由于西安的地域优势,物流、交通的成本在西部是最低的。更重要的是,陕西的人才优势在西部第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很明显的积聚效应,从地区来讲,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宝鸡。在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方面,目前,陕西有两个国家级的产业园,即西安软件园和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其中西安软件园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省里今年成立了省级电连接器产业基地,以西京公司为龙头,聚集有200多家企业,占据高频连接器市场30%-50%份额。下一步规划的省级产业基地还有半导体功能器件、光电子、卫星导航产业基地等。陕西的光电子产业起步比湖北要早,但湖北后来居上,留给陕西去追赶;卫星导航产业基地现在已有初步规划,年底挂牌。
刘东:信息产业部已授牌9大产业基地和40个产业园区。统计显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销售收入已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90%。因此,发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陕西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是如何支持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的?
[page]
孙安会:陕西省从2000年开始设立电子发展基金,每年有3000万元,2006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每年有1个亿的投入。此外,西安市每年有2000万元用于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陕西一直在鼓励企业民间融资,并且成立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精选项目,扶持产业。最近陕西还吸引美国的一家基金公司,在GPS项目上投入近千万美元。此外,西京公司在陕北榆林建硅材料企业也是与陕北民营企业进行合资。可以说,陕西多渠道融资机制已初步形成。
在重大项目方面,我们还是围绕五大产业,依托园区和产业基地进行招商。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陕西固有的大公司为载体,强强联合,共谋发展。我们认为,作为内陆省份,必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适合区域发展的好项目。比如,投资30亿元左右在咸阳建立多晶硅产业基地,由两家企业进行投资,其中一家是石油企业。利用我省生产单晶炉的优势,打造后续产业链
上一篇:孟樸:中国成为高通第二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