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轮回 当本土企业遭遇3D凉热病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 时间:2011-08-09 12:16

    “日韩企业的前期投入和产品优势是国内企业短时无法达到的,中国企业要想超越,还是要好好利用生态圈和产业链的本土优势,在市场和服务上下工夫”——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 黄卫东

    “每过十年3D都会犯一次凉热病,这次借阿凡达热起来了,如果跨不过由眼镜式向裸眼式的过渡,肯定又要凉下去了”——康佳研究院光电设计所所长 曹嘉灿

    “中国跟日韩的差距不在硬件设备和处理技术方面,而是在拍摄技巧上,这个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跟上”——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掌网公司CEO李炜

    “3D的市场前景已经逐步明朗,从价格昂贵的3D影院正在逐步走向普及,3D电视频道有望今年成为现实”——石家庄东升数码影音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升

    “中小尺寸的3D设备市场很大,而且一定会比大尺寸3D显示设备更先占领市场”——天马微电子深圳事业部开发工程师 谢佳

    在沉寂了又一个十年之后,借阿凡达迅速火热的3D重新回到了备受瞩目的巅峰,但有企业研究认为,从3D每十年一个波折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片源无法解决,标准依旧缺失,眼镜式无法正常过度过裸眼式,这波3D热很有凉下去的可能。如果这波3D热凉下去,则需要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向成熟。事实上,我们不想再等待,我们期望看到这波3D热能永远停留在热潮制高点,而不是十年一度昙花乍现的美丽幻梦。

3D 热病再起  持续“高烧”需跨越几大门槛

    业界一致认为,借好莱坞大片火热的3D产业离真正普及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制约3D普及的几大因素不能一一根除,正如上面所说,3D只会是10年一度的昙花乍现,很快就会凉下去。目前3D产业究竟有哪些“病症”,我们来听听各方的观点。

    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掌网公司CEO李炜说:“制约3D普及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片源缺乏,二是拍摄技巧,三是标准尚未成熟,四是3D知识欠缺普及。而其中的片源和拍摄技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制约3D发展的关键命门所在。”

    康佳研究院光电设计所所长曹嘉灿也认为片源是最大制约因素,他说:“3D片源的质量是业界公认的顽疾,就目前来说,高质量的3D片源不太现实,而2D转3D质量上自然没法跟真正的3D比较,片源不解决,买回去的电视只是一个摆设。”

    石家庄东升数码影音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升对上述观点做了回应,他认为制约3D普及的因素除了3D片源外,还有3D电视的价格问题。王东升说:“目前,3D拍摄技术已经走向成熟,而标准要靠时间来解决。关键问题还在于3D电视的不菲价格,已成为普通家庭望而怯步的缘由”。

    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黄卫东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他说:“3D普及最重要的还是市场认知接受程度,人眼健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3D大规模普及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制约3D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片源、拍摄技巧、人眼健康、标准制定、显示端技术、电视价格、3D知识普及等。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主因还是显示端技术(眼镜式向裸眼式过渡)、片源紧缺和标准制定上面。这三大难题不解决,这波3D热真的面临“凉”下去的威胁。

“凉”下去威胁一:眼镜式向裸眼式过渡尚不明晰

    据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数据预计,2010年3D电视的出货量将达到120万台,到了2013年将会激增至1560万台。而这些电视厂商能否正常过渡到裸眼3D,决定着3D真正的走向和命运。

    康佳研究院曹嘉灿认为,3D取代2D就像彩电取代黑白电视,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一样,是绝对趋势。每隔10年就有一次3D热,发展不久又会出现低落。笔者问及这次是否会出现低落,曹嘉灿说:“如果不能顺利从眼镜式3D过渡到裸眼式3D,就会低回。眼镜与裸眼,技术含量差距太大。裸眼方面,现在国家用的是‘光栅式’屏幕,人眼透过光栅来看,通过视差分离来实现3D效果,如果没有光栅,则会看到重影图像,这是视差的原理。裸眼要做到真正的成熟,一两年时间还是很困难的。”

    那么,眼镜式与裸眼式究竟有哪些差别呢?天马微电子深圳事业部开发工程师谢佳详细分析了当前几种显示技术的优劣。

    从谢佳的分析可以看出,裸眼技术是未来的趋势,但从目前片源数量、显示效果、制造成本等方面来看,离市场普及尚有相当大距离,裸眼尚属于发展中的技术。东升数码王东升表示赞同,他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裸眼将是3D电视的最终目标,只是目前的裸眼3D电视还存在很大缺陷。

    TCL黄卫东补充说:“裸眼式3D技术大多处于研发阶段,并且主要应用在工业商用显示市场,所以大众消费者接触的不多。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是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观看的时候,观众需要和显示设备保持一定的位置才能看到3D效果的图像(3D效果受视角影响较大),3D画面和常见的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尚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液晶面板行业巨头积极研发。”

    “在终端屏幕这块,如果能解决多视点和分辨率两个问题的话,裸眼就完全可普及到家庭了。但要做到真正的成熟,一两年时间还是很困难的。裸眼3D的技术含量高很多,差距还是在研发投入上面,为何上游核心技术均掌握在日韩企业手里,原因在于韩国政府的支持比较多,裸眼3D目前研究方面做得早且成果较多的是飞利浦、韩国三星、日本索尼、松下等,国内3D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国内企业不能摆脱恶性低层次竞争也是阻碍向裸眼过渡的一大原因。”康佳研究院曹嘉灿补充道。

“凉”下去威胁二:片源紧缺导致终端布局艰难

    除了终端显示技术的制约,内容和标准的缺乏已成为制约3D电视普及的最大障碍。市场上像《阿凡达》这类高质量3D片源极少,而2D转3D的效果与真正3D影片有很大差距,加上3D标准的缺失,整个3D行业很难有序发展。业内人士分析,3D电视要进入普通百姓家,得先解决片源和标准问题,否则3D电视发展必然艰难。

    天马微电子谢佳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真正的3D片源非常少,虽然夏普与华纳电影制片公司合作,三星与美国梦工厂合作,但是能提供的片源还非常有限,不能规模化,而片源的普及主要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除了政府资金支持外,技术突破才是解决片源的关键。”康佳研究院光电设计所所长曹嘉灿从技术上分析了裸眼3D对片源的挑战,“光栅式裸眼3D基于多视点的原因,对上游的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4个甚至更多的试点和图像,信息量需求、显示分辨率比眼镜式多很多,加上裸眼式分辨率低的缺陷,裸眼3D要取代眼镜3D还是有挑战的。因为多视点(裸眼式)从拍摄到传输,都是不兼容的,不解决根本就没法实现,而双视点(眼镜式)相对容易。”

    九维国际传媒阮方斌先生认为,目前国内的3D片源比较低端,多用在户外广告、展厅片源、古建环幕等。要达到《阿凡达》的水准,技术和资金都是主要原因。另外,片源和显示端是相辅相成的,目前片源和观看遇到了双向瓶颈,裸眼技术要普及还得5年以上,观众接受也要一定的时间。

    综上所述,要解决片源难题,必须有大的资金投入,从拍摄设备、拍摄技术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到位,当然还有时间的投入,《阿凡达》花了7年时间,想必是那些仅花几个月时间拍的片子远远无法追赶的。

“凉”下去威胁三:标准缺失造成市场混乱

    由于3D电视的技术标准依然不清晰,各品牌在片源格式、接入方式、画面质量评定、快门式眼镜设计等方面各有各的技术标准,不仅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也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据笔者了解,在内容方面,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正在进行3D电视标准的调研,内容将针对3D传播的信息格式、评测方法、压缩存储方式以及采集、编辑、制作等环节;在编解码方面,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已经涉足3D技术标准,并推出了我国首套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立体电视系统;在终端显示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正在制定相关标准,其中已经有两个3D标准立项,分别是国家标准《立体电视术语》和行业标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目前正在对产品做针对性测试。

    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掌网公司CEO李炜说:“要做到片源健康,就需要标准来约束。目前很多协会、部门、厂家都在做标准,一旦标准制定就会解决这个问题。预计明年3D标准出台,很多项目已经向国家做了申报,很多科研院校(如香港大学)也已经上报了部分3D项目标准,我们掌网也上报了3D照相机的标准。”

    东升数码王东升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国家应该建立关于3D产品的审批部门和制度,以避免劣质产品和片源流入市场,杜绝伪3D的产生,但不必太过苛求。一个新产业的诞生开始都是没有标准的,等做的多了慢慢就会产生标准,世界上第一支灯泡产生有标准吗,回答是没有,若干年后不但有了标准还有了规范,如果过早的给它弄个标准无疑是给它上了个枷锁,制约了它的发展。”

    康佳研究院曹嘉灿对王东升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规范市场需要走标准化,标准这块才刚刚起步,标委会将制定一系列3D标准,从显示终端、节目制作、拍摄端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标准,但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片源十分缺乏,‘无标准’约束的片源制作对整个产业的成熟有推动作用。”

    “关于健康方面的标准正在制定中,但因为是主观方面的东西,比较难。3D是一个包括制作、编码、传输、显示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有许多技术可以采用,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标准制定必须统一协调,我觉得关键在广电的把控。” 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黄卫东说。

本土企业遭遇3D“凉热病” 情归何处

    如果顺利跨越几大“绊脚石”,3D才能够永久地保持热潮制高点。然而在大的国际环境下,本土企业(代表:TCL、创维、康佳)与日韩企业(代表:三星、LG、夏普、索尼、松下)不同层面地存在差距,本土企业的3D路任重而道远。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由于日韩产品推出较早,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目前相对国产品牌可以说是有绝对优势,但随着国内厂家产品的不断推出,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变。在节目制作方面,美国具有设备,软件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日本的SONY和松下则具有摄像机方面的优势,中国只有零星的配套和集成,整体实力较弱。不过在产品方面,由于产品范围较广,较容易有差异化,国内厂家也偶有亮点。”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黄卫东精辟地分析了全球3D产业当前的形势。

    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掌网公司CEO李炜表示,本土企业跟日韩企业相比,差距在拍摄技巧上面,因为实拍很讲究技巧,对摄像机的距离、角度都有很明细的规定,遵循这些规定才能拍出好的效果。阿凡达花了7年时间出来,7年时间都在摸索拍摄的技法,而本土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有很大的距离,本土代表作《诸神之战》、《醉拳》之所以恶评如潮也表现在拍摄技法上的不成熟。

    也许,事实并非如此悲观。“有专家曾直言,在3D电视技术上,没有人敢称绝对领先。早在1838年,对3D显示的研究就已启动,经历100多年的发展,3D的基础技术已经丰满,各个国家在技术上的水平均差不多”,康佳研究院曹嘉灿说,“从整个3D发展历程来看,原理和技术上与10年前并没有大的突破,眼镜式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了,之所以外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很高,是因为品牌效应,另外日韩在外观设计、工艺等方面有优势,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差距,如资源(显示屏)是一样的,国外也是用的这些资源。”

    北京东升数码王东升则认为,中国与日韩的差距不在技术而在胆识。王东升说:“3D企业要多和影视界多交流,3D拍摄是一门新兴的影视产业,大多数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懂3D技术的运用,再加上国外的一些夸大事实的炒作,致使他们对3D产生一种恐惧感,害怕投资不好收回是主要因素,在这里我要说拍摄3D并不困难,制作水品国内也不次于国外,国内好多公司不都参与了国外大片的制作了吗?差距就在于我们的胆量。”

产业链整合 缩短差距拯救本土3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不管怎样,认准差距并对症下药是本土企业当前思考的重点。作为日资企业代表,索尼注重“完善的3D电视产业链布局”,旗下的哥伦比亚公司、米高梅公司,让索尼在3D内容制作上占据主动;随后与探索传播和IMX公司合资建立首个专门的3D电视网,介入到内容传输;在3D技术领域,索尼已成为了具备拍摄、节目制作、内容提供到终端播放等完整流程设备和技术的企业。因此,向日韩企业实行“拿来主义”必定会有所收获。

    “本土企业还没有一家像索尼这样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开发都有大投入,而国内在大投入方面都做不到,所以,本土企业只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联合,将国内整个产业链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标准和体系。”康佳研究院曹嘉灿如是说。

    “中国企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除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外,当然最重要的是解决产业链中的瓶颈问题。未来3D的竞争是生态圈、产业链协同间的竞争,而不是单一产品上的对垒。日韩企业的前期投入和产品优势是国内企业短时无法达到的,中国企业要想超越,还是要好好利用是生态圈和产业链的本土优势,在市场和服务上下工夫。”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黄卫东表示赞同。

    北京东升数码王东升回应了上述观点,他说:“日韩的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比较大无可非议,至于产业链条他们也还没有完成,产品缺陷还是比较明显的,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一句话,中国企业就是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提高自己产品的质和量,多与电视电影行业接触交流,争取早日成就国内3D产业链。”王东升沉思片刻接着说,“一个产品的诞生与生命力,是依赖他的产业链条的完整程度,不然的话也只是昙花一现,3D产品也是一样的市场规律,所以要协同作战,只有保住自己现有的市场不被占有,才能更好的去扩大新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要利用顶端的拍摄技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要赶上日韩拍摄技术,除了时间投入更需要加大研发的速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拍摄端,这一块把握好了,就有可能赶上。后期制作端不存在大问题,阿凡达的后期处理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李炜坚定地说,“我国现在还在从标清到高清的转型期间,3D的市场基础还不成熟。目前厂商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只要把产品卖出就行了,但这非常不利于3D产业的发展,还要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

    天马微电子深圳事业部开发工程师谢佳认为,国内厂家要赶上日韩厂家,必须在核心专利、产业链布局等方面下功夫,虽然目前国内3D已申请1000多项专利,但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差距。

    据笔者了解,国内在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已经全球领先,如掌网公司自主研发的“立体自由成像”技术,能实现1080P高清3D拍摄,这在国际上是绝对领先的。掌网公司CEO李炜颇为自豪地表示:“‘立体自由成像’的原理就是模仿双眼成像,两路信号进去直接合成,实现了普通人拍摄立体图像的可能。虽然国际上富士、索尼等企业早有此类技术,但它们只能实现720P标清水准,我们却能实现1080P高清。”也许你想说,掌网公司的核心技术只是小领域的突破,但是笔者认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实力和勇气,有借鉴意义。

未来布局尚不明朗 “小尺寸”3D或被看好

    看准差距并拼命追赶,相信本土企业一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据权威数据表明:73.7%的消费者未来3年内有购买3D产品的意向。消费者除了对3D电视感兴趣外,86.6%的消费者有购买3D数码相机意向;83.6%的消费者有购买3D手机意向;83.3%的消费者有购买3D笔记本意向。可见,未来3D消费电子市场前景很可观。至于本土市场该如何抢先布局,笔者认为,除了产业链的完善,还需要智慧的市场策略来支撑。

    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副会长李炜就日系企业英明的市场策略做了分析,他表示,如果这种策略成功展开,本土企业将很难在上游布局占据一席之地。他说:“索尼等日系厂商之所以会花大气力推显示端而不是拍摄端,并不代表日韩没有技术,反而他们拥有国际上比较领先的技术。这完全取决于日韩企业的一种‘倒逼’策略,只要把显示端普及了,自然会对上游的片源拍摄提出更大的需求,而此时的核心技术均掌握在日韩企业手里,本土企业就会完全处于被动了。”  

    接受采访时,李炜若有所思地补充道:“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平面设备显示端产生的利益是很小的,一台电视利润很小,但是拍摄端就不一样,买一台拍摄的相机却要4、5千块,等显示器、电视、笔记本、MP4、数码相框等普及开了,就可以赚上游设备的钱了。他们有两个考虑,一是赚‘高端成像’的钱,属于电视台级别和电影级别,如阿凡达一套设备就赚了几千万美金;二是形成市场的‘倒逼’机制,带动将来消费类级别产品的销售。”

    利用自身优势实行“倒逼”机制彰显了日系企业的精明,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本土企业拼不过上游设备和拍摄技术,但在终端布局还有的是机会。友达光电发布65寸3D液晶显示屏,意味着国内彩电厂家可以借此弥补与日韩彩电厂家在3D电视产品的差距。

    看来,大尺寸3D显示设备的机会多多,那么终端小尺寸消费类电子前景如何呢?北京东升数码总经理王东升说:“目前国内消费类3D产品(小尺寸)确实有点落后,但不是技术落后,只是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有点滞后,所以我建议有关厂家要抓紧时间迎头赶上,”TCL集团黄卫东也认为“小尺寸”在裸眼方面有优势,因为它不需要多人观看。康佳曹嘉灿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相比消费类应用,裸眼3D在非消费类领域更容易一些,如户外广告、公共显示、医疗电子、军事应用,裸眼3D本身有技术上的缺陷,同样片源情况下,裸眼3D更容易造成不舒适感,而户外广告则不会突出,怎样有更好的临场感,在非消费类应用在商务应用先普及,再逐渐过渡到消费类应用,”

    至于3D未来究竟如何发展,综合来看目前还不太明朗,未来市场布局也尚未明晰。也许,正因为前景不明朗,才意味着本土企业有更多创新和超越的机会。就像康佳研究院曹嘉灿所说:“不管是技术和产品,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大的趋势改变不了,一定是3D显示完全取代2D显示,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3D每隔十年都有一次3D热和凉,这次是否会凉下去,不知道,但是即便是凉下去,还会热起来,而且每热一次在技术上都有大的进步和突破,3D的终极不是简单的事情”。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