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行业喜忧参半 企业聚焦LED创新应对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 时间:2011-08-29 00:00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7月份,中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在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后,中国电子制造业规模正在稳步提高,转型升级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已成为行业共识。不过,“天有不测风云”,近期美国会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专家认为这可能将增加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美元贬值也可能将呈现长期趋势。再加上欧债危机此起彼伏,不利的市场因素似乎又要让中国电子制造业经历一次洗礼。随着市场压力经过产业链传导到上游,那些设备供应商特别是SMT设备及周边产业又将如何应对?
提升实力抵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对全球电子制造业影响深远。
·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债务僵局以及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使得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这对全球电子制造业的影响同样深远。”OK International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陈宏俊表示,“近期的影响主要是需求增长乏力,特别是投资性电子产品趋势明显甚至出现萎缩迹象,如通信网络产品;远期的影响主要是打击了人们对电子制造业的投资,这方面电子设备制造商感受很深,像去年还红红火火的东莞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今年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其实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一次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一方面,成本控制和管理等综合实力较弱的公司生存受到威胁,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对制造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下游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寻找到更多机会。而对于本次危机,企业表示“修内功”的时候又到来了!
DEK(得可)公司大中华区电子装配部总经理黄俊荣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中国电子行业在面对国内外不利的环境因素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如果要保持持续增长,企业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还需对结构进行调整,这可能包含了整合供应链、实现上游和下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当然,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主攻国内市场是不变的主题。佳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润光就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美元贬值直接导致电子制造企业的利润降低,订单减少,企业开工不足,加快了美国进口萎缩的步伐,进而使得我国对美出口贸易进一步放缓。美债危机是对经济过热或泡沫经济的一种调整,因为之前过分强调收益、追求发展。对中小企业来说,美债危机可以使得那些一味靠投机获益的企业清醒,实实在在回归本业,或者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或者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掘金led市场
·LED行业成为电子制造设备商新增长点。
·中国需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投入,加大对LED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据了解,目前电子制造设备供应商为加强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步向客户定制方向发展,增强与客户的黏性,于是LED、太阳能应用方案不断涌现,其中LED市场格外引人注目。
据了解,一些著名设备商如东京重机就重点推广对应800mmLED长基板的高速模块化贴片机FX-3和精巧、高速、高性能贴片机JX-100LED。另外,索尼也推出了用于长尺寸LED基板的贴片机。
对于电子制造上下游企业而言,LED无疑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台湾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PIDA)预计,全球LED产业在2013年将达到4010亿美元,约为2011年的2倍。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中国国内仅上市公司的LED投资计划就超过300亿元。LED背光模组、LED显示屏、LED灯具及路灯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随着LED产业的发展和制造工艺技术的演变,很多企业对其投资逐渐加大,如LED半导体的封装公司对设备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为设备贸易企业带来极大的商机。传统的电子制造企业将会对内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对外加快市场拓展步伐,以优势资源、骨干企业、知名品牌、重点市场为依托,以大项目、大产品和大产业为突破,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专业市场培育,抢占LED市场高地。
不过,中国企业若想在“风光绮丽”的LED市场大有作为并非易事。甘润光表示:“在中国针对LED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对于LED高端行业的应用则面临技术瓶颈,从而制约了中国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国电子制造企业加大技术的创新,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投入,加大对LED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美陆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朴赞化表示,LED应用的领域有液晶电视、显示器、照明、手机模块等,可以预计LED具有庞大的市场前景。不过,熟练工人的缺乏使企业发展遇到一定的阻力,并且已经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弊端。
据介绍,中国目前面临就业难和求人才难的局面,企业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来聘用人力招募人才。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企业对生产线自动化的要求更高。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可以减少人员数量。通过降低人力的运营费用,提高对自动化的投资,最终实现产品品质的高稳定性。但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在生产线的操作人员频繁变换的情况下,每次人员交接时都要进行重新培训,每次都会产生运营成本。因此,最终解决人力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动化来减少对人员的需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