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触控传感器设计 克服LCD杂讯干扰
来源:新电子 作者:Erik Anderson 时间:2013-05-03 11:35
智能手机薄型化设计,使得触控面板控制器容易受到显示器产生的杂讯干扰。为解决此一问题,触控芯片开发商已着手改良触控传感器设计,并加强触控模组与LCD面板运作频率的同步化。目前新的设计方桉,已获得In-cell内嵌式电容式触摸屏开发商导入。
显示器产生的杂讯会干扰电容式触摸屏的感测功能,要进一步改善就须了解液晶显示(LC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杂讯产生的原因,方能找出因应之道。
首先须整理出现今市面上有哪些种类的显示器,如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薄膜电晶体(TFT)LCD等智能手机常用方桉。一般来说,AMOLED的画质较佳,对触控芯片产生的杂讯干扰也少于LCD,但AMOLED面板较昂贵,制造难度也高于LCD;因此,LCD至今仍主宰整个市场。由于LCD显示器是最受欢迎的技术,但产生的杂讯也最多,因此本文将把焦点放在LCD。
触控薄型化加剧LCD杂讯
为了解LCD何以产生杂讯,须掌握LCD基本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从LCD显示器的最底层开始,光线在此产生后再朝上反射,每个画素含有红、绿、蓝三个子画素,每个子画素又包含一个液晶叠层(Sandwich),叠层顶部则贴合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薄膜,其顶层与底层中间夹着液晶材料。
图1 LCD与触控面板架构图
其中,顶层为所有子画素的共极,通常称为VCOM层;底层则专为子画素配置,称作子画素电极,当电压导通到LC叠层,液晶材料就会扭转白光的极性 (Polarity),在叠层上方的偏光板,只让特定极性的光线通过。若光线的极性与偏光板的极性一致,子画素就会达到最高亮度。若光线极性与偏光板相反,子画素的亮度就降到最低。
此外,每个子画素都有一层彩色滤光片(R、G、或B),其作用类似彩绘玻璃窗,藉由把电压导至三个子画素的液晶叠层,画素就能设定成任何RGB组成色。每个子画素还含有一个TFT,做为导至液晶叠层电压的on/off开关,这样的设计在刷新全屏幕影像时能有效对屏幕上的画素进行排序。
如图2显示,画素在TFT闸极(Gate)被开启,TFT的源极(Source)连结到彩色数字类比转换器(DAC)输出端,TFT汲极(Drain)则连结到ITO子画素电极。由于液晶材料无法承受直流(DC)电压,因此偏压必须是交流电。ACVCOM与DCVCOM两种类型的LCD显示器也有所差异,前者主要透过一个差分电压主动驱动VCOM与子画素电极,因VCOM层係由AC推动,故称为ACVCOM方桉。后者则透过DC驱动共极层,而子画素由AC 驱动,此信号以DC值为中心进行偏摆,两种VCOM方桉各有不同的效能与成本优劣势。
图2 LCD与触控面板电路图
业界都知道ACVCOM因主动驱动大面积的ITO(VCOM)层,将造成大量杂讯;DCVCOM则以低杂讯的表现为业界所熟知,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以往传感器与LCD表面之间有一层薄的空隙(Air Gap)。但现今手机做得更薄,因此大多不再有这层空隙,将ITO传感器直接贴合到LCD表面的方式逐渐为大多数厂商采用,造成杂讯耦合更加严重。
更有甚之,业界当前设计方向是要求触控面板控制器能直接感测VCOM和子画素电极,也就是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此来,触摸屏与LCD控制器之间须进行同步化,才能在扫描触摸屏时免除杂讯干扰;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的LCD也逐渐淘汰ACVCOM,转用更高品质的DCVCOM与 AMOLED显示器,并朝向直接贴合或In-Cell发展,藉以降低制造成本与产品厚度。
- •魅族宣布战略调整:停止传统智能手机业务开发,转向AI2024-02-19
- •思特威推出0.7微米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SC5000CS,以卓越成像性能赋能智能手机影像系统2024-02-01
- •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下跌4%,显现企稳信号2024-01-31
-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第一,荣耀第二!2024-01-26
- •逐点半导体为一加12国际版智能手机带来出众游戏体验2024-01-24
- •赋能旗舰级智能手机主摄应用,思特威推出全新5000万像素1/1.28英寸图像传感器SC580XS2024-01-11
- •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率继续下降2023-12-27
- •逐点半导体助力荣耀90 GT智能手机呈现栩栩如生的移动视界2023-12-22
- •突发!日本智能手机大厂破产倒闭2023-05-31
- •2023 年第一季度,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市场下跌 21%,但未来依然可期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