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士康问题为代表的中国代工业管理难题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 时间:2013-05-29 10:34

  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接连上演跳楼事件。

  为了声讨这家“血汗工厂”,曾有记者化妆成民工,到太原富士康“潜伏”20天,体验流水线上的生活。记者被分到的工作是“收料”——把沿着流水线流下的手机和电纸书的壳拣到托盘中。

  经过计算,他得出以下数据:上班的10个小时内,每个工人大约需要收八九千个料,平均每4秒就要重复一个“伸手—拿料—放料”的动作。对于流水线上的那些青春之躯来说,这是多么枯燥乏味并且无望的工作啊。  

  指责和议论从未平息,但却少有人站在富士康的角度来看问题。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富士康总营收25.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9.94亿美元下滑16.37%,净亏损2.2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764.8万美元。该公司已连续四年出现上半年亏损。

  我们有理由相信,富士康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一定经过了精确的测算,它的底线是即能保证公司赚到钱,又让工人又不致过劳死。现在,这条底线似乎都难以维持了。

  一边是疲惫的工人,一边是微薄的赢利——这不光是富士康,恐怕也是整个中国制造的难题。 利润已经薄如刀锋,工厂无法给工人提供更高的待遇(事实上,自2010年至今,富士康最低工资标准已经从八九百块涨到了1800块),也不能给予更宽松的工作时间,但流水线上苦闷压抑的工作,必须有人干,不是你,便是他。

  富士康也曾尝试通过加薪、建立工会等行为,舒缓员工的生存状况。但这种努力未能完全奏效。2011年底,富士康公布了斥资上千亿元的“百万机器人”计划。按照该计划,未来富士康一些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将由机器人承担。

  这些不知疲倦、不惧危险的机器人开始把工人从疲倦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时,外界却又有了“机器人将引发工人失业潮”的担忧。

  富士康,你为何如此左右两难?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