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S正当红 本土厂商以“改良”术积极上位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王琼芳 时间:2013-11-04 09:32

本土厂商不甘落后 以“改良”术积极上位

       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土厂商在“本地化”支持和成本控制上更具备优势,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且进入这个领域的厂商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

       “更多的厂商进来,能促进市场的接受度,加速市场的发展,对整体而言是好事。”有受访者认为,目前市场需求是“性能好、厚度薄、价格便宜”,有利促进应用的产品,还需要与触摸屏厂配合,从技术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业际光电易鸿芳称,国内现在拼的还是服务,包含品质、价格、交货、服务等整个体系。同时,要联合产业链,跟上游的一些LCM厂与机壳厂合作,由触摸屏厂来做全贴合,这样客户在组装时会更简单。

    那么在OGS新技术的节点上,国内厂商如何发掘自己的空间?

       易鸿芳告诉记者,OGS目前只能代表一种工艺上的改进,原材料最好,但成本并非最优,OGS技术要综合投入的设备及资源成本。谷歌之所以能采用OGS成功量产,是因为它只做一款,相对较容易。但是国内合作品牌多,每一个品牌的型号也多,每一款出货压缩的时间非常紧,换机速度非常快,前期G/G技术就是输在这里。

       “同时,要看工艺水平,像手机和平板电脑,定制化程度很高,要求快速,多样性,包括打样的速度、交货的速度。” 易鸿芳补充说。

      晶门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营运总监谭健强同样认为,对触摸屏供应商来说,产品达到一定量才开值得一个产线,而大陆品牌虽多,产品型号也多,尺寸不同,且要求上市速度快,所以很难在In-cell技术上快速突破。并且,未来两三年In-cell技术不会在国内流行,良率不保证,因为开一个In-cell的产线,成本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大,TFT做坏整个屏幕都会报废。

       如此看来,OGS要在国内有市场,必须跟得上国产品牌的换机速度,应对不同尺寸及小批量供货的需求,除此早“本地化”服务方面也要跟得上步伐。不过据记者了解,因OGS瓶颈难破,本土触摸屏厂商会采用改良的OGS技术,比如业际光电的OFS技术便是典型的例子。易鸿芳称,OFS跟OGS形成的原理一样,但OFS技术难度会低,成本相对低,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也容易取得。

       谭健强坦言,晶门在国内的客户仍以G/G和G/F/F为主,OGS客户只有台湾有,同时也有少数的In-cell和on-cell客户。从客户的需求来看,做OGS和传统G/G、G/F/F的比例为9:1,大多是G/G和G/F/F,也有韩国和美国的公司在做GOF。

       问及OGS何时能真正普及,谭健强表示,如果iphone从G/G改到In-cell,台湾厂家失去苹果iphone5的订单,那么OGS屏的量肯定会上来,价格就会逐渐降低。未来3年,OGS必将占据主导市场,而G/F/F也会有一定的空间。

       整体来看,In-cell技术会是日本的索尼、夏普和东芝等企业开发出来,应用到全球顶级手机、平板产品上面,一两年后,台资企业会开发出In-cell来,而本土企业至少再等3、4年。而OGS技术,仍以台湾厂商为主,目前胜华、宸鸿已经全面量产,应用在2000元以上的品牌手机、平板电脑上面。而在大陆触摸屏市场,仍会以G/F/F为主导,G/G也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大陆OGS的普及要落后于台湾厂商,目前仅有大陆的信利光电可以批量生产,预计2013年跟进OGS技术的厂商会逐渐增多。而针对由OGS技术改良过来的OFS技术,因成本、良率及就近服务的优势,也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会对G/G和G/F/F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将来会在中低端市场跟正在崛起的OGS厂商形成明显的竞争。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