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健康医疗产业深度解读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时间:2014-09-29 13:39

  一颗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 输到后台,为你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颗芯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的体 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大,这种以往更多令人联想到医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设备正渐行渐近,走向普通人。

  继乔 布斯之后,苹果公司现任掌门库克终于推出第一款属于自己的“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针对运动需求,这一系列预计面市单价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专门推出两款新应用:Fitness和Workout,库克说,这将改变人们的健身方式,比如设置运动类型、设立目标、记录数据、记录心跳、测 量热量消耗、锻炼时间和距离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变更格局。而在中国,一个多月前,中国移动设备企业小米才发布了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可穿戴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据知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旗下的市场研究部门 BI预测,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2.6亿台;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2018年预计达到120亿美元。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预 测,2014年全球将会销售800万个手环,下一年这一销售数字将会增长到2300万,2017年,销售量很有可能突破4500万,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将会达到155亿美元。

  根据专注于互联网等领域的调研机构艾瑞咨询有关数据,预计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4000万部;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6.1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4.9亿元。

  世界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国内也由百度、华为、TCL、小米等公司牵头,颇有掀起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

  可穿戴设备更成为科技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会。也有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系统,使建立中国缺失已久的家庭医生制度有了技术基础,有机会成为薄弱的基层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医疗信息化在个人与医院之间的普及。

  可穿戴技术和设备也正在对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形成挑战,在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护、治疗、给药等环节,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新技术或将全面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问题”仍是重要瓶颈,硬件设备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平台分析及处理数据的可靠性都备受质疑。

  乱花迷眼

  可穿戴设备种类翻新,诸多厂商竞相推出新品。

  手环是可穿戴设备中最普及且竞争激烈的领域。大佬集中推出新品,包括著名的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厂商Jawbone上市的腕带设备、华为的荣耀手环、OPPO的O-Band手环、TCL的BoomBand手环、索尼的SmartBand手环、小米的手环、奇虎360的儿童智能手环等,小公司推出的类似产品更不胜枚举。

  腕表被视为可穿戴设备中智能性最高的产品。中兴有GrandWatch;索尼推出SmartWatch;三星推出五款智能腕表,以及在旧金山推出的 Simband健康腕表,据称可用来收集心跳频率、心率变异性、体表温度等,被描绘为一个全新模块可穿戴健康设备平台。“颠覆性垄断者”苹果公司的 Apple Watch则定位为“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支持电话,语音回短信,连接汽车、天气、航班信息、地图导航,播放音乐,测量心跳、计步等几十种 功能,并分为普通、运动、定制三个系列。苹果公司还声称还将开发通过分析汗液测量血糖的功能。与此同时,谷歌也传出消息,已与诺华制药公司达成协议,探索 用隐形眼镜来监测眼泪中的葡萄糖浓度。

  医学类可穿戴设备是最成熟的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等。传统医疗器械行业的大 佬宝莱特、戴维医疗、九安医疗等都在积极试水。如九安医疗开发了与微信互联的智能血压计,三诺生物开发了与手机搭配的血糖仪,都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今年 3月,移动健康创业公司“37健康”首轮融资获千万元,主要与多家血压计厂商合作,研发血压管家APP。

  但即使是Apple Watch,仍被认为缺乏超越智能手机所独有的功能。不管是三星还是索尼,推出的智能手表基本上都定位为智能手机的辅助配件。

  东软熙康从2011年也逐步推出智能腕表产品。但单日强表示,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块小屏幕上,视觉体验和互动能力都有很大限制,手表的电量技术突破也是待解难题。

  Jawbone腕带2011年上市后,也曾因为蓄电问题受到了消费者和各界媒体的一致批评,以致公司不得不在产品发售一个月后就将其撤下,向所有购买用户提供了无条件退款服务,并于此后发布了更新版本。

  专业性瓶颈

  一个有趣的矛盾是,几乎所有厂家都强调自身产品采集数据的极高准确性,但同时,几乎所有厂家又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准确性是最大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环厂商运营人士称,可穿戴设备需要集成多样化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环境温度传感器等,如果设备与人体有一定距离,保 证数据准确性是有难度的,“现在所有厂商都在说别人的不准确,自己的准确”。移动智能外设应用开发商缤刻普锐科技公司负责人也对财新记者表示,移动医疗领 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时机并不成熟,传感器受环境影响很大,测量误差也很大,瓶颈仍是技术。

  多由科技类公司推出的手环设备主打健康概念。“功能主要集中在定位、通讯提醒、计步、睡眠监测上,针对的是健康、时尚人群,对产品的医学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很低,酷炫的成分更多。”一位医学类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说,手环行业同质化严重,缺乏精准定位和深度开发,即使是“大佬”厂商,产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也备受质疑。

  TCL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手机厂家先后进入智能穿戴领域,小公司更是不断扎堆,但很多产品不达标,用户体验不佳,粘性不强,手环已经出现降价促销的现象。

  “37健康”主要投资人秉鸿资本合伙人周鋆对财新记者表示,秉鸿资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医疗专业性是主要门槛,要从解决问题的类型分析,是否获得医疗器械证、背后是否有医生团队服务,将是高门槛的主要标志。

  相应的监管规则如行业标准等仍存空白。“医学类可穿戴设备主要销售渠道还是医院,目前健康和医学还没有明确界限,因为数据准确性不能保证,严格而言,医 学类可穿戴设备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一位不愿具名的可穿戴行业投资人对财新记者表示,未来市场会逐渐把医学类可穿戴设备明晰区分开,在设计专业性上 要求更高,监管审批方面更严格,精确性和安全度都应有特殊标准。

  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方面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行业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没有相关的认证和检测,可穿戴设备方面“水比较混”。

  以美国为鉴,201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于医疗器械辅件APP、移动平台医疗器械及APP都列为重点监管项目。

  国家食药总局有关人士则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医疗设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技术和普适性平台,标准制定和监管检测尚待时日。

  平台建设斗法

  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而言,他们并不需要额外增加一个设备,以告知跑了多远、流了多少汗、深度睡眠有多少。“他们真正最需要知道的是,我该怎么办,才能更健康,所以解决方案才是关键。” 乐语通信执行总裁赵健对财新记者表示。

  在赵健看来,可穿戴硬件仅完成了整个庞大体系的基础——数据收集的过程,数据的传输及处理要通过“最后1公里”平台来产生真正最具有附加值的后端服务,但同时,平台也成为第二道“坎”。

  早在2008年,Google就曾推出Google Health健康服务。仅“服役”三年,Google就称, “用户使用次数有限”,最终将其关闭。《华尔街日报》曾报道, Google Health项目的用户称,Google Health在获取数据的时候非常困难,很难令人有持续更新的动力。

  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但现阶段,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所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尚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这会对产品的口碑推广和发展带来影响。

  赵健认为,可穿戴模式的商业设备不会只停留在硬件上,当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实现流量变现是最终目的,后端平台才是最大的商业蓝海。

  国外科技巨头相继推出智能健康平台,例如三星为自己的可穿戴设备量身打造的Sami健康数据平台,谷歌与华硕、HTC、LG、摩托罗拉、英特尔等多家合作的Android Wear,苹果的健康管理应用Health等。国内各类平台也迅速上线,主要以可穿戴设备厂商的自建平台为主,以及百度的dulife平台、乐语通讯的云平台等。

  今年3月,乐语通讯推出主打移动健康理念的“妙”品牌,用户选择其移动通讯的170号卡后,“妙健康平台”会利用SIM卡,“把分散在各设备终端的数据 汇总到统一的云平台”,实现运动、体重、血压和血糖等数据的跨平台共享。“我们现在想做的是把这些整合到一起,不用买秤下个软件、买血压计下个软件,我们 希望做面向消费者数据的整合。”赵健表示,平台建设投入极高。“硬件厂家的投资如果是千万元级的,平台投资就是亿元级的,规模不一样。”

  百度一直计划用“云”平台实现行业整合。百度方面对财新记者称,百度一边推“小度”等智能硬件,一边建dulife可穿戴设备品牌,同时创“百度云创新实验室”,三管齐下。无论是与TCL推出的智能手环、PICOOC的Latin智能秤、还是木木健康的血压计等,百度都希望支持新设备使用统一百度账号系统,与百度云产品规范对接。

  互联网巨头百度将大数据和云视为未来的制胜武器。百度方对财新记者介绍,云端的处理与计算能力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正是百度的强项,百度开放云已经积累了 优势技术能力和成熟系统的团队,可穿戴设备需要借助“云能力”,百度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流量优势将为合作伙伴的线上推广和销售精准导流。

  大数据和云是所有平台运营商的高频词汇,但至于具体的应用和算法,并没有达成相应的行业共识。“简单来说,使用手环的用户越多,采集的数据就越多,算法就 越准确,但现在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形成规模化销售的结果。”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勇峰对财新记者直言,大数据和云常被描述得高级而神秘,但实际上,国内能够 真正有效利用云和大数据技术的公司寥寥无几。“大部分停留在概念炒作,只是收集和罗列数据,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分析和处理体系。”

  即使有了成熟的数据处理能力,做出解决方案的关键仍是强大医疗专业团队的支持。赵健认为,乐语的优势是科技和通讯,乐语只做平台,谁能整合医生资源,乐语平台就与谁合作,通过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拿出打包的解决方案。

  东软熙康则认为自身的优势就是医院及医生资源。他们试图利用自身的硬件和软件建立并扩张一个封闭的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目前已与北京同 仁医院、天津人民医院、沈阳盛京医院等合作,在全国建立10余个健康管理中心,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和平台,实现数据从个人到医院的对接。“我们可以做个人健 康档案、体检数据分析报告、健康促进方案、健康社区和健康教育等,我们的可穿戴设备是入口,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服务是平台和方案。”单日强说。

  服务中的商机

  不足一年时间,多个知名手环的价格就从上千元掉到了数百元,今年7月,小米推出79元“白菜价”手环,在天猫创下一小时售罄的记录,同时也标志着可穿戴设备的低价战正式拉开序幕。两天后,原价690元的Bong智能手环推出二代产品,定价99元,舆论哗然。

  夏勇峰对财新记者直言,79元几乎是小米手环的成本价格。

  随着硬件销售迅速走向低价竞争,各大厂商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赵健认为,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随时采集和随时干预,“手环赚个差价没什么意思,关键是构成 健康管理的闭环,闭环上的商业模式可以多方向发散,个体消费者、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药商、保险公司都是待开发的金矿。”

  乐语在打包销售解决方案。“比如你通过智能化设备采集了信息,每周花50元左右,你就可以购买专属医生为你量身定做的健康方案。我们的关爱服务每月收 10元,你就可以了解父母的基本健康状况。我们还打算做体检记录,可以跟保险公司合作,包括提供附近医院的导流,与硬件设备分成等。”赵健说。

  中兴合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刘明宇也认为,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能否出现优秀的智能硬件产品、数据整合平台,并通过数据反馈给用户有价值 的医生建议,都是形成产业链条闭环的必要因素。“就目前的情况判断,老幼、慢性病、运动人群会是移动医疗的三大柔性需求服务群体。医疗资源仍然会是核心资 源,移动医疗比移动健康更有落脚点。”

  在美国,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了将可穿戴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的可观前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允许两款运动记录手表(MotionWatch和Pro-Diary)应用于临床试验领域,这是继WellDoc公司通过手机app来监督糖尿病人项目成为政府补贴项目后,又一个在可穿戴技术方面的政府补贴项目。

  “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大量使用,将会促使制药公司从基于产品的生产模式转化为服务用户的模式。”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部门有关的负责人表示,今年 5月,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全资子公司宣布与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iHealth发布了可穿戴血氧监测仪和穿戴式单导心 电仪两款产品,覆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等多项体征,未来可能涉足呼吸、生化诊断等领域。iHealth负责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之后会 把相关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

  在美国,一些移动医疗的成功案例是由Unitedhealth Group之类的商业保险机构和Verizon等电信运营商巨头埋单。“虽然中美医疗体制有较大差异,中国商业医疗保险起步晚,规模小,但未来合作空间还 是非常大的。” 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部门的负责人表示。

  “可穿戴设备只是我们的入口,后端的整个健康管理体系更为重要。”据单日强介 绍,东软熙康已经在海南建立了覆盖超过4000个村的健康管理网络,在成都、佛山、沈阳、无锡、徐州等城市也在推广健康管理模式。同时,东软熙康公司与盛 京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南医院等也在开展合作,并建立了落地的健康管理中心。

  最大的障碍则在于公立医院的人事垄断和信息垄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医生多点执业仍未真正放开,缺乏专业的医生团队,就无法形成个体化的健康方案,可穿戴设备永远无法走向专业化和精确化。

  同时,电子处方、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始终控制在公立医院内部,用户档案难以建立,即使获得了部分健康数据和运动信息,用户最核心的医疗信息始终无法触及。技术的可能性不断提升,政策如何放开,这将决定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条最终的走向。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