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摩尔定律另辟蹊径:在芯片布线加入石墨烯
随着集成电路越来越小型化,目前摩尔定律的存续命运,似乎大多聚焦在硅电晶体的改良上。不过,逐渐有研究人员开始从别的组成部分着手:例如连接各个电晶体形成复杂电路的铜线。而石墨烯在其中起到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性能,集成电路密度不断提升,而在同样面积的芯片当中塞入更多电晶体,便意味着需要更多线路来连接它们。在2000年生产第一组铜线互联的芯片,每平方公分布有1公里的铜线;但今日的14纳米节点处理器,在同样面积里却能包含10公里的铜线。
现在越尖端的芯片,铜线就变得越细窄,电阻也因而提高,却又得承载更多电流以加快切换速度、提高性能,于是会产生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现象。通电铜线的电子会把动能传递给金属离子,使离子朝电场反方向运动而逐渐迁移,导致铜线的原子扩散与损失,造成短路。
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将铜线置沟槽内,沟槽内壁则包覆了厚达2纳米的氮化钽(tantalum nitride),能够阻止铜的逸失。但这种方式顶多撑到10纳米及7纳米的节点。随着制程持续缩小,2纳米的内壁也将变得太厚。
针对铜线互联即将面临的问题,去年12月在旧金山举行的IEEE国际电子设备会议上,来自Stanford的电机工程师H.-S.Philip Wong与其团队,发现以石墨烯镀铜,就可以解决电迁移现象,并且降低电阻。Wong表示,虽然研究人员早已在研究其他可能阻止电迁移的衬层,包括钌和镁,不过石墨烯可以比任何材质都还要薄。另外,半导体工业其实尽量避免在找寻新材料上花太多时间,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若铜的寿命无法再延续下去,则必须采用新材料(例如钴)来取代。
Stanford的团队目前与科林研发(Lam Research Corp.)以及浙江大学合作,测试复合式材料布线,让石墨烯从铜线上生成。科林研发已经开发出专门的制造方式,在不会损坏芯片其他部分的温度下(低于400℃)进行,这种包覆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抑制电迁移的效果是一般铜线的10倍,并且只有一半的电阻。
摩尔定律要能走下去,往后除了电晶体之外,势必连存储器、线路等都得加入改良的行列,而石墨烯的角色或将更加吃重。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Vishay推出适用于恶劣环境的微型密封工业级多匝SMD金属陶瓷微调电位器2025-08-13
- •工业充电器拓扑结构选型基础知识:升压PFC拓扑2025-08-13
- •从投影屏幕到汽车座舱:艾迈斯欧司朗LED技术驱动投影仪和抬头显示器高效照明革新2025-08-12
- •大联大世平集团推出基于NXP产品的汽车通用评估板方案2025-08-12
- •Vishay全新高可靠性单/双向1500 W PAR TVS解决方案已通过AEC-Q101认证2025-08-11
- •Vishay新款汽车级IHDM电感器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仍保持出色的感值及饱和电流稳定性2025-08-08
- •泰瑞达推出适用于高带宽内存(HBM)芯片的新一代内存测试平台Magnum 7H2025-08-08
- •大联大品佳集团推出基于Infineon产品的有感油泵FOC控制方案2025-08-08
- •工业充电器拓扑结构选型基础知识:隔离式DC-DC功率级的选择2025-08-08
- •艾迈斯欧司朗推出新款超高能效LED打造高性能照明理想之选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