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市场洗牌胜算几何(上)
来源:天极网 作者: 时间:2004-08-19 17:24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尽管在全球CPU版图上英特尔的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它明显感觉到了AMD步步紧逼的压力。回顾AMD和英特尔间的对决,就象一部战争大片一样,从"架构之争"到"主频之争",两个对手之间的每一次碰撞都是那么扣人心弦。82%和15%,在表面的数字之下,两个交战了33年的对手,这一次终于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会否认它有领跑市场的潜质。尽管AMD的高层一再宣称,AMD只是芯片市场上的追赶者,然而谁都看得出官方谦辞下他们的扩张野心。中国作为双方的战略要地,已经成为双方全球博弈的最重要市场。而中国分公司的成立,国内PC厂商的倒戈,AMD种种利好消息刺激着业界的神经。种种迹象表明,AMD洗牌市场的决心非常强烈。双方的博弈,到底谁将最终胜出?
一直以来,在与英特尔的抗争中,AMD仅仅能在中国的DIY市场和中小品牌电脑中找到市场。得不到主流品牌的青睐,一些原因自然是不言自明,但是当PC市场进入绝对平稳期后,主流PC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低价电脑策略来继续扩大市场,AMD似乎看到了又一次跳跃的机会。
2004年8月3日,联想集团宣布推出"乡镇电脑"计划,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台价格仅2999元电脑,采用的是AMD刚刚发布的Sempron2200+处理器,而不是联想铁杆伙伴英特尔的CPU。在高性能计算市场上,凭借AMD64的优秀表现,AMD找到了撬动服务器市场的"支点",此次能够顺利打入联想的电脑中,则被业界认为是AMD找到了撬动PC市场的另一个"支点"。
应该说,作为一个已经在中国存在了11年的芯片巨头, AMD明显忽视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AMD的全球布局中,北美市场是他们的主战场,欧洲和东南亚次之,而中国市场由于在其全球布局中边缘的战略地位,启动速度非常晚。
事实上,AMD在中国市场频频出招,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对于AMD来说,中国市场的地位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重要。尽管在美国市场,AMD的占有率达到了34%,但是AMD在美国的增长潜力非常有限。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AMD同样也面对相似的尴尬。因此AMD中国分公司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在全球CPU市场,AMD一直是以英特尔挑战者的形象存在,但是在国内市场,AMD的产品在大客户商用市场上的竞争明显处于弱势,更多的是在DIY市场上对英特尔产品构成冲击。
而在此前,AMD是进入中国国内的跨国大公司中少有的几个仍以办事处形式出现的公司。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直到一年前,公众仍很难弄清AMD中国的实际负责人。在市场与销售由AMD香港的部门负责的情况下,AMD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规模一直处于几十人的状况,而即使如此规模的办事处,AMD在国内只有北京、上海、深圳3个。而反观其竞争对手,英特尔在中国国内早以成立了分公司,并拥有多达14个办事处的规模。
尽管这一切情况的出现是以两家公司经济实力为背景的现实体现,但此前AMD公司在中国国内的策略显然使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而在AMD近年对INTEL连续的反攻中,这种与AMD全球形象不符的情况使AMD在中国市场显得经营乏术。作为AMD几年来向INTEL挑战的重要产品,64位处理器的发布已经成为了AMD挑战INTEL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一个全球性策略的一部分,显然AMD不能遗忘中国。
从去年底开始,AMD加速中国市场的开拓进程:任命中国区总经理郭可尊为全球副总裁,直接向首席执行官HectorRuiz汇报;改变在DIY市场打游击战的做法,加强与品牌机厂商的合作,从二线厂商寻找突破口,进而与惠普等一系列知名厂商达成合作。
如果说去年真正和AMD走到一起的PC厂商并不多,那么到今年5月底,在AMD的合作伙伴中,已经加入了曙光、紫光、同方电脑、夏新电子等上游用户。
应该说,和在全球市场上所采取的策略一样,AMD在中国也一直试图从低端路线打开突破口。几年来虽然AMD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市场上一直都无法摆脱"二流产品"的阴影。因此,AMD与国内外的PC厂商的合作,包含了很多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4年4月15日 ,AMD宣布在中国设立新的封装测试(TMP)厂的计划。此微处理器封装测试TMP厂将位于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区,紧邻AMD于1995年斥资建立的闪存封装测试厂,FASL(苏州)有限公司。这一新的生产厂将占地近11000平方米,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投入运营和批量生产。此封装厂已获批准的总投资为1亿美元。
对于AMD来说,苏州封装测试厂的建立至关重要。在苏州建立这一封装厂,这使AMD更加贴近中国的广大客户,并增强AMD在此重要中国市场中的竞争力。包括本地OEM以及其他中国客户,更方便地在本地区获得AMD的CPU产品。
而在公司架构调整上,2003年9月3日,AMD公司宣布亚太区重组计划,公司亚太区总部由香港迁移到了上海。这印证了AMD公司试图加强中国市场的思路。AMD公司在亚太区的业务分为南亚太区和北亚太区业务。北亚太区包括日本及韩国的业务,而其他亚太地区向亚太总部报告。亚太区的重建,已经开始为中国区公司的建立埋下附笔。
当然,AMD在对中国市场前景作出乐观预测的同时,也一直保持着冷静的态度。毕竟,AMD在中国市场的基数还很低,2003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左右。而且,尽管联想集团、方正科技、夏新电子、浪潮北京,几乎所有国内的著名电脑厂商,都在过去的一年里投奔了AMD的怀抱,但是他们仍然是以和英特尔合作为主。
例如紫光,虽然他们加大了和AMD的合作力度,但是英特尔一直是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公司70%的产品一直在使用英特尔的产品。紫光一直在争取成为英特尔的OEM直供客户,与AMD的合作只是产品线的补充。而曙光的产品中,使用AMD的也只占20%,而使用英特尔的占了78%。就连AMD中国总经理郭可尊都是这样低调地评价最近他们在市场上的动作:AMD只是给市场多了一种选择。
而联想此次推出的2999元低价电脑,尽管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广告铺天盖地,但是主打乡镇市场,雷声大雨点小,市场上的2999元低价PC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未出现样机,只有少量订购销售,多数三级以下均未出现联想2999元这一款电脑。
有媒体分析,联想和AMD的联手,虽然还无法肯定此事一定会对其他PC厂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肯定会有PC厂商会跟进与AMD的合作是勿庸置疑。但是事实上,英特尔继续沿袭着以往大棒加萝卜的政策,牢牢地控制着各大PC厂商,使得各大PC厂商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AMD尽管在中国市场高调出场,但是能否最终抢占英特尔的市场份额,短期来看,仍然需要谨慎观望。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下一篇:AMD市场洗牌胜算几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