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位!CPU生死大劫杀
来源:TOM视点 作者: 时间:2003-10-09 17:31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AMD第一次超越英特尔,英特尔第一次成为创新的“泼水者”!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错位,领导CPU创新和发展的英特尔第一次成为保守者和守成者。仔细品味十分富有意味。
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Pat Gelsinger在16日说,AMD和Apple过于太早的吹嘘了64位计算能力的台式计算机。
AMD和英特尔的对决是IT业最引人注目的战争之一。而今双方的战斗更刺激、更扣人心弦:64位CPU未来市场主导权的大劫杀!64位之战比起过去的战斗来说,意义完全不同。过去的战争是大卫与哥利亚的悬殊搏斗,是强大的英特尔和后起奋进的AMD间弱者挑战强者的经典。而现在,一个新的局面形成了。本视点从公司、人物、应用、市场等角度、多层次、全面透视正在到来的64位CPU决战。
一、64位的歧路:AMD的急切和英特尔的“冷水”
64位是大势所趋。但是,面对64位市场,AMD与英特尔的心态和表现开始截然不同:AMD的急切和英特尔对64位的低调和冷却,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英特尔在32位处理器市场的霸主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在64位处理器的研究和产品推出上起步也比AMD早,但是为什么如今那么冷淡的对待64位处理器?因为一次10多年前的决策失误,英特尔放弃了开发与32位兼容的64位处理器,失去了最强大优势,因而失去了在64位处理器上的先天性领导地位,当英特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回头重来已不可能,唯有期望提出“64位为时过早”的论点来延缓和阻止64位CPU在台式机市场的发展速度,努力堵截AMD短暂的机会窗口。
另一方面,64位市场还需要艰苦耕耘,难以在短期内成为新的增长点。而32位处理器市场依然是英特尔的"现金牛",是其利润和收入的绝对支撑。如果对64位用力过猛,那么必然损及32位市场,属于自杀性推广。因此,CPU市场的积极创新者和摩尔定律的急先锋,第一次成为产业的守旧者和传统堡垒的护卫者。
而AMD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把"32位兼容"作为独家法宝,第一次获得了撬动64位市场最有力的筹码,在形势上暂时获得了先发优势。AMD希望在64位市场上的领先能帮助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至少不用象在32位处理器市场中那样苦苦挣扎,因此,AMD此次是以产业推动者的姿态出现,倾注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推广其64位处理器。
但是,如果AMD不能很好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英特尔还是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业界影响力和卓越的市场营销能力,逐步为不兼容32位的64位CPU建立起一定的市场基础,相反,AMD如果能够利用机遇建立先期市场地位,将从此彻底打破英特尔的寡头垄断地位,获得更为势均力敌的竞争资格。
二、追根溯源:15年前英特尔决策失误
80年代,是格罗夫和摩尔天才般的决策,把握产业契机,使英特尔从一个二流的DRAM厂商转变为一个垄断性的CPU厂商。而今,PC业已经江河日下,垄断利润永远不再。那么,英特尔下一个战略转折点是什么?下一场革命究竟来自何方?英特尔的赌注应该押在哪里?
在服务器、台式机和便携机这三大CPU领域中,摩尔定律最有效的就剩下服务器市场,这一领域本来应该是体现英特尔传统优势的最佳战场。但是,依靠向后兼容而创造奇迹的英特尔,莫名其妙地放弃了这一核心优势。它扔掉了X86架构,重新设计了新的64位处理器核心-IA64,加上HP的全力支持,使英特尔一条路上走到黑,完全忽略了从32位到64位过渡、兼容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英特尔前制定的最愚蠢战略。2001年,英特尔终于推出第一颗64位处理器"安腾"。
以前,分析师们一直期望安腾来终结原本称霸服务器市场的IBM和Sun自己的RISC处理器,为英特尔继续开拓新的厚利空间。可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安腾在2002年一共只卖出3500台,而全球服务器销量为450万台。也就是说,安腾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千分之一。不但让原本同样寄予厚望的整机厂商IBM和Dell大失所望,纷纷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而且也使IBM与Sun信心大增。尤其是AMD,端起了英特尔放弃的"向后兼容"的独门武器,在64位方面冲将上来,很可能后来居上,并断其前路。AMD产品在2003年4月下旬全面发布。这是30多年来,上帝赐予AMD反击英特尔的最好一次机会。不过,还不知道市场和客户最终能给AMD多少机会。但是,英特尔被动的尴尬已经毕露无遗。
![]() |
双方20多年来的股票走势 |
![]() |
最近3个月双方股票走势 |
三、64位之外:CPU市场竞争格局和垄断利润揭密
目前在全球计算机CPU市场上,英特尔一家独大,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AMD与英特尔进行全面竞争,占有2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第二梯队;威盛和Transmeta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处于第三梯队。
![]() |
CPU市场竞争格局 |
![]() |
计算机市场CPU竞争格局 |
微软和英特尔的资产回报率(ROE)大大高于其他公司。最近三年,它们的ROE均超过了30%,近乎整个产业的两倍,1996年英特尔的ROE甚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36%。
微软和英特尔的利润率也格外高。1996年英特尔的利润率近25%,比整个硬件产业及软件/服务产业部分高出五倍左右,跟全美国其他产业部分相比差距更大。当其他公司的利润率在1997年和1998年间稳定不变时,英特尔的利润率在1997年升到28%,它的利润率是其他硬件业公司的五倍多。
对于那些利润逐渐摊薄而又不得不每年向Wintel上缴高额"垄断保护费"的IT业其它厂商来说,这简直是一部血腥掠夺的历史!用微软垄断事实裁定书的结论说,就是"毫无限制的垄断权简直就是从消费者的钱包里直接捞钱的通行证!"
打破垄断的希望来自AMD。1986年前,AMD一直保持线性增长,直到日本半导体厂商强力"入侵",迫于竞争压力,AMD将重心转向与IBM PC兼容的微处理器;1987年AMD与Sony合作建立起CMOS技术;1991年3月AMD 推出AM386系列微处理器,打破英特尔垄断;1993年AMD-K5开发项目计划发布;1994年2月推出Am486处理器;1997年AMD发布AMD-K6处理器;1998年在微处理器论坛上展示AMD Athlon处理器;2001年AMD推出AMD Athlon XP处理器,同年,AMD推出针对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Athlon MP双CPU处理器;2003年-AMD推出64位的Opteron、Athlon64…
四 、64位:两公司CEO的"正身"之战
领导是企业之魂,英特尔的成就归根到底是人的成就。从创业以来,主舵英特尔的人物,一个个都如雷贯耳。但是,历数这些领导人,你不能不发出感叹:从诺伊斯,到摩尔,到格罗夫,到贝瑞特,到欧德宁,英特尔的领导人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三位创始人,也是IT传奇人物,花了整整30年谱写英特尔的传奇。贝瑞特是英特尔公司第四任首席执行官。
第一任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如果还活着的话,几乎肯定会因为发明了集成电路而获得2000年的诺贝尔奖。第二任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指出计算机芯片的计算能力每过18个月提高一倍,因此创立了IT第一定律--摩尔定律。第三任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使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公司之一,使其股票成为无数投资者必买的股票,使微处理器从复杂的PC内置元件成为名牌产品,也因此成为《时代》风云人物(IT业迄今只有三个人获此殊荣)。
在摩尔和格罗夫两个巨大的阴影下,工程师出身的贝瑞特只能是一个过渡人物,一个既往策略的忠实执行者。尤其是"摩尔定律",那是整个公司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最高法律,英特尔的一切努力就是维护它的权威性。但是,贝瑞特因为忠实执行了摩尔定律,从而在整个互联网时代都平庸而黯淡。这不仅仅是他本人的错误,而是时代变了。那么,有谁能够超越摩尔定律,从而再一次成就英特尔、成就自己?这是一个问题,也是英特尔面临挑战的核心!
如今,依靠老人已不可指望。摩尔先生已经彻底退休,格罗夫已经老去,贝瑞特这个中庸的守成者也掌权的时日不多,而他的继任者欧德宁能否率领英特尔跨越死亡之谷,我们得到的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2002年4月27日,杰里•桑德斯作为AMD首席执行官的历史从此终结。再没有谁比桑德斯更能解释高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和竞争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根据合同,桑德斯仍将担任主席,一直到2003年底。接替CEO职务的当然是鲁尔兹。
但是,鲁尔兹要真正证明自己,证明AMD不会衰败在自己手中,唯一的凭证就是:在64位CPU市场上真正打败英特尔。那样的话,鲁尔兹将在AMD历史上可以赢得与桑德斯平起平坐的资格。相反,贝瑞特只能作为英特尔衰败的罪魁祸首留在历史之中。反之,如果AMD没有利用好这次机遇,那么鲁尔兹将很快淹没在残酷岁月之中,只作为一个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赢得片言只语。市场就是如此残酷,历史就是如此残忍!
五、64位之战:AMD是CPU市场垄断的终结者吗?
2002年,大概是历史上AMD最扬眉吐气的时期,可是一比较还是吓人一跳:到2002年3月底,英特尔公司市场价值2050亿美元,AMD刚好是它的零头:50亿美元;2001年,英特尔收入265亿美元,而AMD只有39亿。英特尔每年利润都有几十亿美元,而在2000年开始赢利前的5年内,AMD都是赤字高挂。
64位战争刚刚拉开序幕,胜负不可能一时逆转。毕竟,AMD的规模只有英特尔的1/10。但是,不管最终结局如何,桑德斯不但丰富了整个高科技行业,而且让整个数字世界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使每一个数字化的人们都免受CPU的垄断之苦。1998年,英特尔最高档的微处理器是900美元,而现在,已经降到400美元。CPU平均价格更是下降到不到150美元,滑落大半。其中,AMD桑德斯起到的作用自然最为关键。
虽然,从2002年起,桑德斯就不再担任CEO
下一篇:威盛手机芯片亮相 高通再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