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产业“志愿军”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7-09 20:19

     来自世界各地的论文320多篇,涵盖半导体制造各个领域的9个技术分会,来自IBM、Intel、IMEC、Infineon、Applied Materials、Praxair、MEMC、TEL、中芯国际等业内专业人士,以及来自MIT、Stanford、UC Berkeley、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全球著名高校的学者汇聚一堂,这就是今年3月与SEMICON China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半导体技术研讨会(ISTC/CSTIC 2009,http://semiconchina、semi、org/cstic)的盛况。
    
     从论文审阅、讲师邀请,到会议日程、场地安排等,所有这些全是一群志愿者──中国国际半导体技术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在这67位专家中有80%来自海外产业界与学术界。
    
     毕业于UC Berkeley材料系的David Huang(黄丕成)博士是这一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他是自2007年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第一任主席。他在任的两年里,将专注于材料的中国国际半导体材料研讨会办成了涵盖半导体各个环节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听众从200多人发展到今年的550多人,投稿的论文从去年的75篇跃升到今年的320多篇。
    
     David的本职工作是美国Praxair电子材料公司CMP研发部主任,每天的日常工作排得很满,但为了将研讨会办好,他每天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在家忙碌。与国内联络、开电话会议、审阅论文,每天趴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妻子曾埋怨他对研讨会太过投入,但David认为,自己在国外打拼多年积累下来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不能白白浪费。David常常想: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最需要什么?自己能够做的是什么?见效最快的方式又是什么?David十分看好研讨会形式,他认为,召开国际水平的技术研讨会可以很快将中国的技术带到国际水平,研讨会可以成为中西方之间的技术桥梁及合作平台。
    
     “让外面的专家认识中国,让中国的专家认识世界。”这是David积极参与CSTIC专家委员会的初衷,也是他所带领的这个团队筹办中国国际半导体技术研讨会的目的。在David看来,要想将研讨会办成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交流平台,会议的主办方必须是国际知名的组织。2008年,David努力促成ECS与SEMI联手共同主办2009年的研讨会,David认为这一步是研讨会更上一个台阶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整个团队的胜利。
    
     论文审阅和讲师邀请是主办技术研讨会最耗时耗力的部分,320多篇论文要在研讨会前审完,再由ECS出版,并评选出获奖论文实属一项庞大的工程。每个分会主席平均要审30多篇论文,工作量相当大。据David透露,有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内容很好,只是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欠佳,为了帮助和鼓励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提高,审阅论文的Intel专家修改了很多遍,甚至亲自与论文作者联系,共同探讨修改方案,经过几个来回才将该论文通过。IMEC的Cor CLAEYS不仅将自己多年审阅会议论文的经验与众多委员分享,还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了器件分会的30篇文章。
    
     邀请高水平讲师更是保证研讨会质量的关键。对于来自美国的讲师,飞越半个地球,只是为了在上海的研讨会上讲30分钟,因此不难想象要邀请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专家委员会成员、特别是各分会场主席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前沿半导体技术分会场主席林庆煌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作为IBM T.J. Watson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今年的研讨会林庆煌邀请了8~9位IBM研发部和微电子部的专家来专家委员会或讲课,这其中就包括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IBM院士Georg Bednorz博士。
    
     成功举办了2009年CSTIC后,David清楚地意识到:CSTIC不属于某个人的平台,不应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David在连任两届主席后坚持要从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来,并带头立下规矩:大会主席最多只能连任两届,以保证团队的集体精神。
    
     David将接力棒传给了原副主席、中芯国际SOC技术发展中心技术处长吴汉明博士。新上任的吴汉明在专家委员会的会议上第一句话就说:“这个委员会是完全志愿性质的,每个岗位都不是荣誉位置,而是一个需要亲自动手的工作岗位,并且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吴汉明反复强调,专家委员会需要的是“志愿军”,而不是“雇佣军”。吴汉明的想法与David不谋而合,实际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心里都有一个共同愿望: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出一把力。
    
     曾在硅谷英特尔公司任职、现在中芯国际负责国家重大专项32nm关键工艺研究的吴汉明,自然更注重对国内产业的侧重。他认为:“在上海举办高水平技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两届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吴汉明希望新一届专家委员会将是国内与国外综合在一起的优化组合,“我们既要吸引国外的高端人才,也要注意在专家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中引入更多的国内成员,至少在9个分会场的副主席必须是国内的,这样才能将本土的声音、想法表达出来。”吴汉明的终极目标是在2~3年内国内成员在专家委员会里至少占到40%,同时,他也热忱希望能有更多的台湾同行积极参与进来。
    
     在技术路线上,吴汉明强调不仅要重视高端技术的引进与前沿技术的跟踪,而且不能忽略国内一些基础技术和产品工艺的提升,在产品技术多样化方面希望比上一届有所发展。吴汉明认为:“技术发展并不单指纵向发展,产品多样化方向上的横向发展,如各种嵌入式SOC技术的发展,将是下一届CSTIC的重点。”太阳能与LED等领域全球最新技术进展,就将成为2010年研讨会新的亮点。
    
     与国外不同,在中国举办研讨会还遇到了资金与人力方面的困难。今年的研讨会,SEMI提供了大量资金与人力,但“收支平衡”是研讨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国外,研讨会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靠企业的赞助,企业对于高档次技术会议的价值认识得相当深刻,因此赞助这类技术会议都比较积极。而中国的企业及国外公司设在中国的机构并不一定认为研讨会是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与国外有所区别。David认为,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只有一步步提高会议自身的价值,“保持目前研讨会的成长势头,再办两、三届,情况会完全不同。”David对此充满信心。
    
     “用心去做”是专家委员会每个成员的共识,用心去扶持中国本土专业人才、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尽微薄之力是专家委员会每个成员的心愿。拥有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产业“志愿军”团队,相信中国国际半导体技术研讨会一定会越办越好!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