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多种技术争艳 应用不局限于手机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 时间:2014-03-12 09:00

  虽然WPC与Qi目前可说是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代名词,WPC在1月份举行的2014年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上,也展示了一种电磁共振式充电技术WoWz;该技术能与Qi相容,充电距离最远可达18mm,充电效率65%。Perzow表示,已经推出支持Qi手机的三星,也是投资WPC开发电磁共振式技术的公司,因此三星有可能将会在自家手机内建共振式技术。

  Perzow预期,2014年将会有同时支持PMA电磁共振式技术与Qi标准的无线充电产品问世,而未来几年也将陆续有更多桥接产品诞生:“短期看来这是可行的,但只要其中某一种标准大幅进展,这种并存方案恐怕就不再可行。”

  同时是WPC与PMA(现在该组织已经与A4WP联盟)成员的联发科(MediaTek),在今年CES首度展示其无线充电技术──同时支持Qi标准与电磁共振式技术的双模无线充电方案。该系统是能同时为两支智能型手机充电的基座,内建单一线圈与单颗IC,锁定0.5W~15W范围内的手机应用。

  联发科开发的双模无线充电方案,无线充电站是采用电磁共振式技术,而充电板则是采用Qi标准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

  联发科行销策略总监MarkEstabrook表示,该公司开发的方案能辨识出是哪一个充电器,然后适当地进行充电,适用从蓝牙耳机到电动车等产品:“我们认为这算是一种桥接产品解决方案,有助于产业界从目前主流的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过渡到还需要2~3年发展时间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

  高通(Qualcomm)资深产品管理总监、同时也是A4WP成员的MarkHunsicker表示,支持电磁感应式与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的双模桥接式产品是有发展机会,但他认为这类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吸引力不高,因为两种无线充电技术并没有很大的共通性,而同时支持两种技术意味着需要更多材料与更高成本。

  IHS的Sanderson表示,虽然产业界习惯将无线充电技术分为“电磁感应”与“电磁共振”两种方式,但实际上这两种技术都是由电磁感应技术衍生:“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是一种经过高度调整的电磁感应解决方案。”电磁共振式充电依赖相同共振频率的松散耦合线圈来传输电力,一个负载电荷的电容板与线圈的某一端相接,就会产生一个共振频率。

  支持者认为电磁共振式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次能为多个装置进行充电,而且装置摆放的位置自由度也较大,待充电装置与充电座的距离可长达10吋,而中间若有中继器(repeater),距离还可进一步拉长。

  A4WP表示,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该组织所推动的技术版本名为Rezence),能隔着40~50mm厚度的表面进行充电。

  A4WP的Hunsicker表示,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能同时为多个不同种类的装置充电,其他竞争技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做到,但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而他也强调,其他标准组织纷纷成立电磁共振式技术工作小组,意味着他们也承认未来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将取代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

  包括三星、德州仪器(TI)、戴尔(Dell)与WiTricity等公司都是A4WP成员,该组织最近宣布与开发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团体PMA策略联盟。Hunsicker指出,市场上将会看到采用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的配件产品,例如手机背盖;而该技术也可以直接内建于手机。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