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科发布CPU新品 命名混乱有违消费者认知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王振鹏 时间:2017-08-29 17:11

联发科 Helio P30 处理器

今日,联发科正式发布了Helio P23、Helio P30两款处理器,它们可以看作是Helio P20/25的升级版,而且是架构大改那种升级。P23、P30依然采用台积电16nm工艺制造,集成八颗A53 CPU核心,分为大小两部分,其中大核心频率均为2.3GHz,等同于P20但是比P25 2.6GHz慢了不少,小核心则统一小幅提速到1.65GHz。GPU图形核心都首次采用全新一代的ARM Mali-G71,MP2双核心配置,频率分别为770MHz、950MHz,相比之前的Mali-T880MP2可以说有了极大的飞跃。

  性能方面,在发布会上联发科通过PPT公布了二者的性能。从图片来看,联发科Helio P30的GPU性能提升25%,而Helio P23的GPU性能则提升10%。具体到成绩方面,P20和P25的官方安兔兔成绩接近6.8万分,而P23的成绩则接近7万分,P30的成绩则接近7.4万分,和官方号称的提升幅度差不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从联发科摒弃MT开头代号式的处理器命名方式改用Helio后,其处理器的高中低定位从名字上便可看出,Helio x系列主打高性能而p系列主打高效能。然而,随着联发科处理器发布数量的增多,这一命名方式可能与主流方式相比有些混乱。

  英特尔在给电脑CPU定位分级上用到了i3、i5、i7、i9,其对手AMD则是R3、R5、R7,通过数字的大小就能看出CPU的定位。在手机CPU领域,高通通过骁龙200、400、600、800不同大小的数字对自家低中高端定位的CPU命名,同样的海思也有分麒麟600、900,这样的命名方式可谓简单粗暴,不管产品如何升级,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命名的数字大小来了解该产品的定位。

  其实联发科处理器的命名本身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在编者看来通过字母而不是数字的大小来区分定位是没有什么不行的,但这种方式与消费者过去长时间在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有偏差。这样的认知偏差是编者认为联发科处理器命名对定位区分不明确的原因之一,试想当市面上出现Helio P20、HelioP23的时候,消费者很容易知道Helio P23是更好的,但出现Helio P30与Helio x30,不了解命名规则的消费者就很难区分其定位的差别。

  简单的来说,联发科在处理器的命名方式上并没有借用消费者所熟知的方式,对于联发科来说可能一开始就想到但并没有采用。毕竟,当初联发科一年发布的处理器并不多,一年两颗,一个高性能一个高效能,并不像传统厂商那般一代产品发布多款不同定位的产品。

  如果说联发科命名非常规,就说命名混乱当然是不合适的。命名的混乱还体现在同系列中,例如上述刚发布的Helio P23,其总体性能是强过Helio P25的,但是Helio P23后面的数字却小于之前发布的Helio P25的,为何这般命名编者还不得而知。同样的,虽说X系列主打高性能P系列主打高效能,但是Helio P30作为Helio X30同代产品却采用了16nm制程,Helio X30采用的是10nm制程,在同样的应用场景下,谁的能效更高还不一定。这样的表现,很难让消费者对X系列与P系列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位标签。

  CPU的命名本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在市场选择时能给CPU一个明确的定位以帮助消费者按自己的需求购买相应的产品,而联发科的CPU命名方式相对于众多其他厂商来说显得非主流,不利于消费者通过生活认知去辨别定位。另一方面,联发科自身对于处理器的表现与其名字匹配度不高(例如P30与X30之间),加大了消费者对其定位的辨认难度。(责编:王琼芳)



本文为华强电子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