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显示屏市场“三足鼎立” 但OLED与QLED仍难撼LCD主流格局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席安帝 时间:2018-03-13 09:37

TV 面板 OLED TV 面板 OLED

  除上述以外,产品工艺、技术兼容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也是制约OLED与QLED在庞大TV显示市场推广的瓶颈。以OLED为例,作为当前TV显示市场大尺寸OLED面板的独家供应商,LGD早在2013年就成功量产了大屏OLED供货电视面板,并且在2015年量产了分辨率UHD等级(超高清,通称4K)的大屏OLED。不过,直到2017年,LGD大屏的分辨率一直停留在4K,时至今日也并没有任何新的进展,而LGD针对OLED大屏显示的创新方向也刻意避开了分辨率而直接转向透明度等其他领域。

  在蒋睿丰看来,这主要是由于LGD原本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已达极限所致,他认为:“如果要进一步突破OLED分辨率等级,LGD就必须要革新生产工艺,这面临这非常大的技术以及成本上的挑战。目前OLED的主流仍然是采用底发光结构的技术工艺,由于底发光结构的光线朝薄膜晶体管(TFT)方向发散,而通过TFT时亮度会降低且造成较多的电力损耗,因而底发光结构具有发光效率低、亮度低等缺陷。底发光结构中TFT所在位置的画素排列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分辨率也有一定的限制,因而目前大屏OLED分辨率仍然停留在UHD阶段难以上行。如果想要突破OLED分辨率的限制,当前业内比较主流的是尝试采用发光效率比底发光的光效利用率高30%以上的顶发光技术,不过顶发光技术的开发也有诸多的难点,比如如何平衡电阻增加、电流流动以及阴极厚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此外,当前LGD的产线中也只有坡州P10厂第三阶段大屏OLED会正式导入顶发光技术,目前P10厂这一阶段的规划投产时间定于2019年,量产的话规模也不会有多大。因此短期来看,OLED想要在分辨率上实现突破仍存在诸多挑战。”

  针对另一大具有颠覆性的影响的QLED技术,尽管三星、华星光电以及BOE等全球主流屏厂也都在持续布局,但现阶段也是存在技术不成熟、量产工艺及产品稳定性不佳等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在TV市场的推广。

  对此,李军表示:“当前,量子点薄膜寿命以及材料稳定性是QLED在TV领域应用的主要问题,纯量子点材料很不稳定,在实际应用当中相较于OLED显示器的'越看越不蓝'(因为蓝色发光层阵亡),QLED可能会出现'越看越蓝'的状况(因为红、绿量子点阵亡),一般TV的寿命在3-5年,但当前QLED显示器的寿命可能持续不到这么多年。况且,目前市场上所宣称的量子点显示实际上仍然是LCD显示,本质上采用的也是光致发光而非真正高性能的电致发光技术,仅是在光学组材中用到了量子点材料,并将其加入液晶面板的背光源或者彩膜中,起到丰富TV显示器的色彩的作用,但显示单元实质上还是液晶器件。另外,目前的量子点材料也非常昂贵,一克的价格如果是实验用的可高达数千美金,是黄金价格的百倍以上,即使量产水准的量子点,普遍也在30美金以上。而且尽管目前光致发光应用已经做到商业化,但也只是定位于高端市场,对于大面积应用还需看量子点材料的降价幅度和速度。”

  在显示屏工艺等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QLED目前的效率(EQE)大约是10%,真正量产可能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由于量子点材料的升华点太高,在工艺上根本无法走蒸镀这条路,于是乎也垫高了QLED的量产门槛。同时,由于量子点是Batch式的生产,因此产能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合成量子点的产能是一回事,做成模的产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每道工序上的量产难度也都各不相同,比如液晶模组里的控光机制是靠两片偏光片和液晶来完成,这个机制允许彩色滤光片在两个偏光片的中间,但量子点放在偏光片中间会破坏光的极性,导致液晶的控光功能失效,唯有靠偏光片内制或QDCF外制才能解决,光是偏光片内制这道关就会非常棘手。最后,目前光电效率较高的量子点材料往往含有金属Cd(镉),这是一类对环境有毒的重金属,如何找到特性友好且无毒的替代材料是在量子点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总之,产能、成本、无镉化、发热淬灭、延长寿命等都是量子点在当前的商业化道路上的瓶颈。”(责编:振鹏)



本文为华强电子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