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PI膜依赖进口 PI龙头企业有望享受替代红利

来源:互联网 作者:wang zhe 时间:2019-07-17 11:20

高端PI膜 进口

  PI薄膜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目前国内市场PI薄膜需求快速增长,潜力巨大,但国内PI薄膜生产厂家的产品大多用于电学绝缘,高端电子级PI严重依赖进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PI合成难度极高、下游产品加工难度较大。在单体合成方面,尽管有相应的单体商品化,但成本非常昂贵,例如六氟二酐每千克达上万元;在聚合方法上,目前所用的二步法和一步法均使用高沸点的溶剂,价格高且后期难处理;在生产工艺上,浸渍法、双轴拉伸法生产成本高,流延法成本相对低但污染性大。

  PI在世界范围内呈寡头垄断局面,技术封锁严密,全球产能主要由国外少数企业所垄断。PI的研发和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国外,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日本的宇部兴产、钟渊化学、东丽集团、三井东亚,韩国的科隆、SKC公司等。其中杜邦、东丽、钟渊和宇部4家企业占全球PI市场销售总额的70%左右。

  国内对PI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62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开发出联苯型、均苯型、酮酐型、可溶性、无色透明性等多种PI品种。国内的研发及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相关高校等,以及桂林电科院、深圳瑞华泰、长春高崎、山东万达、江苏亚宝、溧阳华晶、宁波今山电子、江阴天华、无锡高拓、江苏先诺等公司。

  CPI克服了传统聚酰亚胺薄膜带有浅黄或深黄颜色的缺点,是聚酰亚胺品种中较新的一种,其优异的热学性能很好地满足了光电材料新发展的需求,在柔性器件衬底膜等光电器件上具有重要作用。

  CPI薄膜的工业化以三菱瓦斯、杜邦、三井化学、SKC、KOLON、东洋纺等为主要生产者。三菱瓦斯是最早商业化生产CPI薄膜的公司,SKC和KOLON也在积极研发CPI薄膜。

  国内在光学级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领域相对落后,尚没有企业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在积极布局,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吸收,提升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合理布局,未来有望在聚酰亚胺高端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国内布局了PI膜的上市企业主要有丹邦科技、时代新材、国风塑业、新纶科技、鼎龙股份等,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能的逐步落地,国产聚酰亚胺产品的品质正逐步追赶国际水平,未来国产龙头企业有望实现进口替代,享受市场红利。



本文为华强电子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