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国产替代:一场由“点”及“面”的持久战
众所周知,国内外这种先天性的差距绝非短期内说追赶能够追赶。从更务实的角度出发,编者认为,国内EDA企业在正视差距、迎合“国产替代”的同时,当前更重要的是将更多精力和重点放在如何实现更“接地气”的商业化目标上。毕竟,EDA公司提供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与产业相结合。就目前的体量来看,本土EDA玩家还不足以在各条工具链上实现对“第一阵营”的追赶,为了更高效的利用“国产替代”政策和资本优势,从单点或多点逐一突破、层层递进,或许才是当下最现实且靠谱儿的“玩法”。
从射频EDA工具起步的湖北九同方微电子就是倡导由“点”及“面”的代表性企业,湖北九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射频领域,第一,是看到国际巨头在这个细分领域实力相对薄弱;第二,我们团队的人员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坚决扎根在这个领域,围绕着射频的整个环节去做EDA工具链。当然,我们也认为,虽然过去芯片设计是模拟数字两大阵营,但是随着高频、泛模拟的IC设计的普及,IP频率越来越高,射频的地位也必然会越来越重要。通过九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如今已经做出了六款产品,即三维全波电磁场模拟解算器软件、片上无源器件设计和建模工具软件、分布式多线程集成电路模拟器软件等等。”
不过,至今为止,国内也尚未出现能够彻底撑起国产EDA格局且真正被主流高水平下游客户运用的产品,哪怕是点工具产品,这也是当前国内EDA行业必须清楚承认的现实。李红告诉《华强电子》记者:“即便国内EDA厂商能把整个工具都做出来,但如果与国际大厂有10%的差距,也就意味着失败。在EDA行业,即使产品上只有10%或者5%的差距,甚至EDA企业倒贴钱交付,下游客户也都不会用。所以,我们认为还是要以‘点’来聚焦,当然我们EDA企业也要有‘面’的梦想,但在此之前我们坚决要把每一个‘点’做好,例如我们开发的从0到1的电磁仿真工具等等。”
“所以,我们坚决去打造好这个‘点’,积少成多逐渐组建成‘面’,这样整个逻辑才成立。所有的EDA的公司,都会经历从‘点’到‘面’的漫长过程,其实EDA的工具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是很难起步的,而未来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放在中国市场,而且一定要放眼全球,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自主循环、良性循环快速形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与行业同仁一起去做协同,相互促进、共谋发展。”李红强调。
- •华为互补、沐曦替代,国产GPU芯片傍上三巨头?2021-01-18
- •汽车缺芯扩大讽刺国产替代,高利润先行“本田飞度”躺枪?2021-01-13
- •长江存储欲扩产一倍 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2021-01-13
- •烂尾、停摆、爆雷?国产替代遮羞布下的“众生相”!2021-01-12
- •国内EDA领导者芯和半导体完成最新一轮超亿元融资2021-01-12
- •借力“云+AI” 国产EDA能否顺势“上位”?2021-01-08
- •半导体工艺节点不断攀升 EDA的重要性与开发难度也如影随形2021-01-06
- •中微半导体再投2家芯片设备商,国产替代下的饥不择食?2020-12-29
- •芯华章宣布完成A轮超2亿元融资 全面布局研发EDA 2.02020-12-09
- •盘点|康佳也来了,半导体产业园井喷如何带动国产替代?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