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版图变迁下IC设计挑战及前景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作者:—— 时间:2011-10-21 09:08

        全球PC版图的快速变迁,为上游IC设计产业增添了更多变数,特别是排名全球第二大IC设计重镇的台湾,随着传统PC势力的削弱,也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压力。

        “台湾的IC设计产业因PC而生,”思源科技(SpringSoft)亚洲区销售暨客户服务副总林荣坚说。代工起家的台湾电子产业,是在成为资通讯设备制造重镇后,IC设计才趁势崛起,为本地制造商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快速IC供应服务,同时以非常快的速度跃居全球第二大IC设计国的地位。

        此一产业模式虽然造就了台湾IC设计能凭藉完整设计制造产业链提供降低成本和快速供货的优势,但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生态,却也让本地业者难以打入长久以来被英特尔、AMD或是其他关键绘图晶片和晶片组厂商所把持的PC关键系统元件供应者行列。因此,台湾的IC设计主力几乎都围绕着主系统晶片外的PC/周边应用。

        以PC来说,目前整个资讯制造领域中CPU和晶片组都是英特尔(Intel)的天下,工研院IEK半导体研究经理杨瑞临指出,晶片组方面台湾仅剩下威盛(VIA),矽统(SiS)则早已退出。今天,主机板上的其他周边部份都已经进入激烈的成本竞争,因此,只要规格够好,许多世界级的PC大厂都会采用台湾的IC,因为品质和成本是其首要考量。

        “依PC/周边、通讯;以及消费电子三大应用领域分类,目前台湾IC设计在这三大领域的应用比重大约各是三分之一,”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顾馨仪说。她指出,台湾在电脑监视器控制晶片、显示器驱动IC等领域仍占至少50%以上市场(监视器高达90%)。另外,DVD/CD播放机控制晶片也是台湾IC设计的强项,占有率至少60%以上。

        但是,整个电子产业的架构都改变了。

        最近几年以来,通讯和消费性电子成为台湾IC设计业者另一个主力市场。在PC年成长率一年比一年趋缓的压力下,从DVD、视讯转换盒(STB)到电视及手机,台系IC厂商不断尝试跨入新兴应用领域,如打入大陆白牌手机市场的联发科,以及攻入日韩电视品牌供应链的联发科与晨星,便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台湾IC设计最热门的领域是手机和电视,而非PC。新崛起的平板电脑(Tablet)还在后面,杨瑞临说。

        确实,现在台湾最热门的晶片是手机、LCD驱动IC和电视晶片,林荣坚说。在行动热潮这个大趋势带动下,手机相关晶片仍维持成长态势。

        “台湾的IC设计产业是因为PC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崛起,”顾馨文指出。那么,当传统垂直PC产业架构崩解时,本地IC设计产业又会产生什么变化?

    产业结构

        台湾的IC设计产业一直是中小企业群聚。杨瑞临指出,2005~2010年,台湾IC设计业者家数几乎没有变化,2005年共268家;2010年仅减少2家,为266家。2005年台湾IC设计业者规模小于50亿台币占95.2%;而到了2010年,台湾IC设计业者规模小于50亿台币占92.9%。规模大于100亿台币仅6家,占2.2%。总计2005~2010年,台湾IC设计产业营收成长60%,每家营收平均从11亿成长至17亿台币。

        这些数字代表着一个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稳定市场。

        从全球的IC设计版图来看,美国一直很稳定的占据70%左右市场;台湾的占有率则始终在21%~22%之间徘徊,思源的林荣坚表示。从产业结构来看,美国相当于掌握了上、中游市场,而台湾一般则稳占中、下游终端市场地位。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