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oF姗姗来迟, 移动端应用还需解决两大问题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Hobby 时间:2020-07-23 09:57

dToF 移动端 应用

今年3月,苹果发布了新款iPad Pro,其中最大的升级就是搭载了苹果产品中首次出现的dToF,通过投射点阵,来获得更精准的3D场景信息,提升AR应用体验。而随着苹果秋季发布会的临近,产业链也传出iPhone12也将会搭载dToF LiDAR,加深AR布局。作为倒逼产业链的标杆,苹果这波操作让许多人萌生出“dToF取代iToF”的观点,事实真的如此吗?

ToF在智能手机端的应用早已屡见不鲜,发展到如今2020年,几乎所有高端旗舰机型上都标配上一枚ToF传感器。最初,这项技术被用于距离传感,厂商将ToF模组应用于手机前面板,作为通话熄屏功能的传感器,这可以追溯至2014年的黑莓passport、LG G3等机型。


在近几年,由于3D感测、拍照测距的需求提高,ToF在智能手机上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目前市面上的手机ToF模组大多是采用iToF(indirect ToF)的方案,顾名思义,iToF的原理并不是直接测量光束的飞行时间。据华为Camera总工程师罗巍介绍,iToF一般是将发射的光波调制成一定频率的周期性信号,通过测量发射信号与信号到达被测端反射回来到接收端的相位差,间接计算出光的飞行时间,常见的方案有四步相移法和两步相移法等。

不过,因为iToF输出一帧深度图像时,需要采集多个相位的图像数据来计算相位差,所以iToF相对整体功耗比较高,而且提高深度图的帧率会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iToF采用增加脉冲瞬时功率、多像素融合Binning的方式来提高信噪比,从而降低功耗,增大探测距离。iTof的优势是因为sensor的pixel相对较小(可以做到5um,甚至3.5um),所以分辨率可以做高。

在iToF广泛应用的这几年间,似乎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调研机构,在不断吹捧ToF在手机领域的应用即将爆发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ToF却并没有为他们带来特别明显的变化,相信没有人会单纯因为ToF的加入而选购一款手机吧。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应用场景以及软件生态的匮乏,以致于ToF一直没有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爆发”。

就在很多人觉得ToF略显鸡肋时,苹果推出的新iPad Pro上搭载的LiDAR又将ToF带到风口浪尖上。目前在ToF的技术路线上,大致可以分为iToF和dToF(direct ToF)两种方案,而iPad上的LiDAR就是后者。

对于iToF和dToF的区别,ams资深技术支持经理白燕恭表示,dToF在原理上其实相比iToF更简单直接。dToF的原理是利用从光源发射开始,到被测物体反射到接收端的过程时间除于以二,再乘上光速就能直接获得与被测物体的距离数据。

ams资深技术支持经理白燕恭

“相比于iToF,dToF主要有这几点优势:具有真正的距离检测、快速响应、低功耗以及对多物体检测的精确性。特别是iToF在检测多个物体时并不能够识别数量,只能反馈出一个距离中间值。”白燕恭补充到。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从原理上dToF甚至比iToF更为简单,那么为何直到今年iPad Pro上的应用,才让dToF正式进入到消费者视野中?

对此,炬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洋认为主要是成本以及应用场景两大原因,“根据现在的技术成熟度和导入的现状,dToF在成本上还是比iToF更高,在结构上会对发光部分的要求也更高,并因此在应用场景比较局限于较远距离的场景。在移动端,也是先以更加成熟和更加性价比高的iToF为主导入,因移动端对多传感的需求,包括苹果也开始在iPad Pro上尝试,dToF开始得到更多关注。其实dToF并不是新技术,也早在其它领域有应用,主要是更适用与较远距的场景。”

炬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洋

事实上,尽管看起来dToF原理相对简单,但实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难题。dToF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发射端VCSEL、接收端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TDC(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相比于iToF,dToF无论是在发射端还是在接收端都具有更高的要求。

对于发射端而言,VCSEL光源的功率直接影响到dToF的工作距离。要实现如iPad Pro一样5米左右的工作距离,就要提高VCSEL光源功率,或将脉冲周期缩短到ns级别,以提升瞬时功率。另一方面在接收端SPAD上,本身其工艺复杂、成本高,目前大多由国外厂商垄断,同时如何在有限的体积下提高其分辨率也有待解决。因此,难以小型化、成本高是导致dToF迟迟未能在移动端设备广泛应用于3D感测的主要原因。

而在手机ToF产品上,刘洋表示目前还是以SONY为主的国外供应链,炬佑智能也在积极与手机客户合作,特别是在推进其一些独有的TOF芯片和系统技术上。dToF方面,国内在关键的VCSEL和SPAD都在近期有所突破,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杨银堂教授研究团队6月初发布的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单芯片上集成了核心感光器件SPAD整理及精准测距电路、多种测距精度优化和抗背景光干扰算法等功能,具有32×32×4分辨率、超30fps的刷新率,在200mW功耗下可以实现12-15米的远距离高精度探测,是目前报道中最远的dToF SPAD探测距离。

由此可见,随着未来市场需求的提高,以及更多玩家加入到dToF市场竞争中,dToF成本或将迅速拉低。但想要进一步与AR、人脸识别等应用相适配,仍需在小尺寸SPAD的分辨率上多下功夫。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